内容提要:布莱恩·麦克黑尔与兰德尔·史蒂文森共同主编、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爱丁堡二十世纪英语文学指南》是一部对整个20世纪英国、美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加勒比海地区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和评述的20世纪英语文学史新力作。其显著特色主要表现在:编著者阵容强大;篇、章标题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文学背景与作家、作品浑然一体;信息量大、内容新、观点新。它是一部对20世纪英语文学研究非常有指导价值的学术著作。
关键词:麦克黑尔史蒂文森《爱丁堡二十世纪英语文学指南》学术价值形式创新
作者简介:徐江清,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19、20世纪英国小说研究。
布莱恩·麦克黑尔(Brian McHale)教授与兰德尔·史蒂文森(Randall Stevenson)教授共同主编的英文版《爱丁堡二十世纪英语文学指南》(The Edinburgh Companion to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s is English)(以下简称《爱丁堡文学指南》)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该书是一部对整个20世纪英国、美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加勒比海地区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和评述的文学史著作。正如麦克黑尔教授和史蒂文森教授在著作“前言”中所说的那样:《爱丁堡文学指南》“试图对二十世纪英语文学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及其文化差异(无论怎样地不全面或不完美)进行探讨”(McHale 4)。撰写这样一部文学史无疑是一项非常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它跨越的时间长,覆盖的地域广,涉及的作家、作品多。然而,以麦克黑尔教授和史蒂文森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们却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该书的面世在英美等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的布鲁斯·罗宾斯(Bruce Robins)教授在评价该书时指出:“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其纲领式的论述与成功的举例均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其突出贡献将是名副其实的”;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英语与人文学科系的史蒂文·康纳(Steven Connor)教授认为:“这本书既引人入胜又让人增长知识,在各类手册与指南的盛行之风中独占鳌头,在形式上也体现出某些出人意外、极富吸引力的创新。……书中对文学一历史事实的重新阐述对于读者来说是别开生面且极富启发性的”(McHale and Stevenson ii)。笔者认为,以上两位教授的评价是切中肯綮的,也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爱丁堡文学指南》融内容上的学术性与形式上的新颖性于一体,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英语文学史新力作。其显著特色主要表现在:编著者阵容强大;篇、章标题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文学背景与作家、作品浑然一体;信息量大、内容新、观点新等等。下文拟对该著以上几个特色作一些介绍和评价。
《爱丁堡文学指南》的第一个突出特色体现在其编著者阵容的强大。该书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了对20世纪众多作家、作品的有点有面的叙述和分析,既避免了简单罗列作家、作品从而使它成为普通编年史似的著作,又防止了挂一漏万、只关注少数重要作家与作品从而使它成为这些作家、作品的研究专著,这是对编著者非常高的要求,是麦克黑尔教授与史蒂文森教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两位学者采取了博采众长的做法,精选了一大批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共同参与著作的撰写工作。全书包括麦克黑尔教授与史蒂文森教授在内(他们撰写“前言”和“结语”),共有来自英美等国的19所著名大学的23位编著者,其中包括13位教授和3位副教授,如伦敦大学20世纪文学研究专家克里斯·波尔蒂克(Chris Baldick)教授,英国肯特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与后殖民文学研究专家、小说家阿布拉扎克·古纳(Abdubazak Gurnah)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英语研究专家迈克尔·诺斯(Michael North)教授,斯坦福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研究专家厄秀拉·K·海斯(Ursula K.Heise)副教授等等。这些编著者都是在20世纪英语文学研究领域有着很深造诣和很大影响的学者。麦克黑尔教授与史蒂文森教授更是英语文学研究界的杰出专家。麦克黑尔教授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文学科的资深英语教授,曾在以色列、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的多所著名大学任教,担任美国著名的《今日诗学》杂志(Poetics Today)编辑多年,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小说》(Postmodernist Fiction,1987)、《建构后现代主义》(Constructing Postmodemism,1992)、《对于艰难群体的责任:后现代主义长诗》(The Obligation Toward the Difficult Whole:Post—modernist Long Poems,2004)等多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专著,并发表过许多有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科幻小说、叙事理论等方面的权威研究论文。史蒂文森教授现为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系副主任、20世纪文学教授,出版了《三十年代以来的英国小说》(The British Novel since the Thirties,1986)、《现代主义小说》(Modernist Fiction,1998)、《牛津英国文学史(第12卷):1960—2000——英国的没落?》(Oxford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uol.12:1960—2000一The Last of England?,2004)等多部学术专著,影响甚广,在20世纪文学尤其是戏剧领域造诣颇深。发表了很多有分量的研究论文。《爱丁堡文学指南》的宏阔视野、创新意识和丰富内容是与如此强大的编著者阵容密不可分的。
《爱丁堡文学指南》的第二个突出特色是其篇(部分)、章标题别具一格,与传统文学史截然不同,尤其引人注目。传统文学史著作惯常以时段、流派、体裁或国别作为各篇(部分)的标题。《爱丁堡文学指南》一反传统文学史的惯例,将全书分为四篇(部分),标题依次为“最早一批现代主义者”(“The FirstModems”)、“两次大战之间”(“BetweentheWars”)、“冷战与帝国的衰落”(“Cold War and Empires Ebb”)、“千年期临近”(“Millennium Approa—ches”)。这样的篇(部分)标题看似模糊、缺乏统一的标准,却既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地将某些作家硬性归入某个流派或将某些作品硬性归入某种体裁而可能出现的牵强,也有效地避免了将不同作家、作品归入泾渭分明的时段或国别而可能出现的掩盖不同时间和空间里产生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现象,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爱丁堡文学指南》采用论文集的形式,上述四篇(部分)所包括的21章即为21篇专论。各章的标题同样一反传统著作的惯常做法,全部采用“时间,地点:事件”这样的格式作
各章标题(“前言”和“结语”也不例外),如“1912,伦敦、芝加哥、弗洛伦斯、纽约:现代主义的重要时刻、女性主义之图”(“1912,London,Chicago,Florence,New York:Modernist Mo-ments,Feminist Mappings”)、“1936,马德里:世界的中心”(“1936,Madrid:The Heart of theWorld”)、“1944,墨尔本与阿德莱尔:厄恩·迈利骗局”(“1944,Melbourne and Adelaide:The Ern Malley Hoax”)。采用这样的章标题又一次体现了编著者的创新意识。当然,在整体框架上采用论文集的形式以及在各章标题上采用“时间,地点:事件”的格式并非《爱丁堡文学指南》的首创,而是受到丹尼斯·霍利尔斯(Denis Holliers)等人编撰的《新编法国文学史》(New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1989)以及《爱丁堡文学指南》著者之一的诺斯教授的《1922:重返现代舞台》(1922:A Return to the Scene of the Modern,1999)等著作的启发。在这样的标题之下,《爱丁堡文学指南》每章都围绕文学史上的某个特定时间、某些特定地点与某一重大事件展开叙述,将它们当作“热点问题”(hot spots)。作者在具体叙述时并不被这些时间、地点与事件本身所囿,而是仅仅将它们当作“离题”介绍和评论的出发点,从而使作者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全书21篇论文既独立成篇又前后连贯,各篇论文中依次出现的21个时间则水到渠成地将整个20世纪连成一体,给读者以很强的整体感。
《爱丁堡文学指南》的第三个突出特色是将对文学赖以产生的背景的介绍与对具体作家、作品本身的评述紧密结合,使它们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传统文学史著作通常在著作的每一篇(部分)或每一章的开篇先对作家和作品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集中介绍,以后各章节分别围绕不同的作家展开专门评述,在对作家的专门评述中又将其生平概况、总体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及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艺术手段等截然分开。在这样的传统文学史著作中,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始终处于显著位置。是著作的重中之重。而在《爱丁堡文学指南》中,读者则完全看不到这种对文学背景和作家创作各个方面进行分条分块的评述的现象。各章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仅仅以各章标题中所列出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为“引子”,纵横拓展,将所有与这些时间、地点或事件大致相关的宏观的文学背景与微观的作家、作品顺手拈来,使文学背景与文学创作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以古纳教授所撰写的第2l章为例,该章以“1993,斯德哥尔摩:托尼·莫里森获奖”(“1993,Stockholm:A Prize for Toni Morrison”)为题,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大事为“引子”,评述了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以及亚洲英语文学等英国殖民地文学的崛起、发展和影响情况,涉及了20世纪后半期大量的英语作家、作品以及这些作家、作品赖以产生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在对这些作家、作品和文学背景的叙述中,作者丝毫没有给读者留下条块分割的痕迹,而是让作家、作品和文学背景互相交叉、重叠,显得散而不乱。
《爱丁堡文学指南》的第四个突出特色是信息量大、内容新、观点新。
首先,著作的内容丰富、包含的信息量很大。笔者根据书末的“索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爱丁堡文学指南》所提及的作家及相关人物(不限于20世纪和英语国家)多达900余人,所提及的小说、诗歌、戏剧、杂志等(不限于20世纪和英语国家)近800部。书中包括对以往文学史著作往往忽视的大量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论,如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诗人夏洛蒂·缪(Charlotte Mew)的诗歌特色(如她早期诗歌中的意识流手法和戏剧独白),美国著名女诗人、意象派主将希尔达·杜利脱尔(Hilda Dolittle)的小说《重写手稿》(Palimpsest)的内容与文体风格,美国先锋派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的小说《艾达》(Ida)的艺术特征等等。此外,著作对20世纪欧美等国与文学相关的或对文学的产生、发展、变革有重要影响的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也进行了或详或略的介绍和评述。
其次,《爱丁堡文学指南》的内容新。著作除评述20世纪英语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外,还涉及了大量的非主要作家、作品。而且,书中的很多内容尚属首次被详细地加以评述,如哈罗德·芒罗(Harold Monro)1912年在伦敦创办的《诗歌评论》杂志(Poetry Review)对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英美女性诗人的关注以及对英美女性主义者选举权运动的推动;多拉·马斯丹(Dora Marsden)、玛丽·戈索普(Mary Gawthorpe)与吕贝卡·维斯特(Rebecca West)等女性主义者1911年至1913年在伦敦创办的《自由女性》(The Freewoman)、《新自由女性》(The New Freewoman)等杂志对英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对以庞德、T.S.艾略特为首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的贡献;犹太裔英国女作家米娜-罗伊(Mina Loy)文学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作品中表达的激进女性主义意识对英美先锋派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1936年西班牙内战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及以后英美等国左翼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943年澳大利亚诗人詹姆斯·麦考利(Janles McAuley)与哈罗德·斯图亚特(Harold Stew-an)制造的“厄恩·迈利骗局”(“The Em Malley Hoax”)在澳大利亚文坛所引起的风波及其对澳大利亚现代派文学的意义;1954年至1955年美国电视片“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的热播与1955年美国迪斯尼娱乐公园(the Disneyland Amusement Park)的开业对斯隆·威尔逊(sloane Wilson)、约翰·契弗(John Cheever)、杰克·克鲁亚克(Jack Kerouac)等美国小说家以及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等美国诗人创作的影响;美籍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科幻小说《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2003)与美国“9·11事件”的联系等等。
再次,著作中提出的观点新。《爱丁堡文学指南》对很多作家、作品提出了新的观点。比如,以往评论界往往过于强调庞德对杜利脱尔的影响,而在《爱丁堡文学指南》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迪凯纳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PA)英语教授、现代主义与当代英语诗歌研究专家林达·A·金纳翰(Linda A.Kinnahan)教授却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杜利脱尔的诗歌不仅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观点的“模板”,而且庞德还是根据杜利脱尔的诗歌而使自己的诗歌符合意象主义标准的;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名作“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0f the Metro”)很可能也是在读了杜利脱尔的诗歌以后写的(McHale30)。又如,评论界通常认为,D.H.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中查太莱男爵的残疾象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命力的枯萎与人性的濒临死亡,而在《爱丁堡文学指南》中,波尔蒂克教授则认为,查太莱男爵生育后代能力的丧失象征的是英国统治阶级的灭亡(McHale and Stevenson 78)。
《爱丁堡文学指南》中庞大的信息量是传统文学史著作中少有的,其中的新内容、新观点也比比皆是。这些都为推动评论界对20世纪英语文学中新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以及重新阐释20世纪英语文学经典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除此之外,《爱丁堡文学指南》的特色还很多。比如,书后的“作者介绍”部分对全部2l位作者的研究领域、研究专长、出版的著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对这些作家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他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书后长达十二页之多的“索引”部分也为读者快速查阅书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和背景知识等提供了便利;各章后规范、详细的“参考文献”则为读者今后进一步研究20世纪英语作家、作品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书目。总之,《爱丁堡文学指南》是英美等国一批著名英语文学研究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部20世纪英语文学史的最新力作。它的视域广阔,内容充实,资料齐全,系统性、逻辑性和学术性强,有很强的耐读性,正如麦克黑尔教授与史蒂文森教授在“前言”中所说:《爱丁堡文学指南》“可以为研究二十世纪的各类英语文学提供一个非常合适的视角”(MeHale and Stevenson 4)。笔者认为,他们的评价是中肯的,《爱丁堡文学指南》一定会成为一部对20世纪英语文学研究非常有指导价值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