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对于喜欢纪实的摄影人,素材就在身边,我们也几乎每天都在增加着自己电脑硬盘里的作品储存。然而,对于像纪实这类承载着深刻、复杂社会关联的题材,拍摄创作时,我们又是否曾仔细想过:自己的作品将会被怎样地去观看?作品又会被怎样地去理解?作为观者,我们是否能够从摄影师的创作思路中感受到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
看是一门艺术。如何看?本期作者汤南南的观点是“各看各自的贾宝玉,看到什么是什么。”纪实摄影有着非常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等待着我们摄影人去挖掘。汤南南的这组《看不见远方》作品,便能将你从对现实生活的平实感中拉到对生活的强烈感悟、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层面上去——不知你是否能轻易看出这一层?对于摄影初学者,这比较困难,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要深入去看一幅作品,需要观者掌握一定的理念和技巧。关于如何看,作为摄影师,我们不妨从拍摄时如何把握作品的引导性开始说起。
引导观看的摄影技巧分为视觉引导和心理引导。关于视觉引导,包括线条引导、对比引导、色彩引导和趣味引导等,这都是你在平淡的纪实题材中抓拍出精彩的技巧所在。这里还要讲究各视觉元素间的协调与关联。因为与背景的呼应,原本单调的主体会因此有了生命力;因为色彩的对应,原本简单的主体会因此充满了活力;因为节奏的感应,原本单调的画面会因此有了乐感;因为关系的照应,原本乏味的主题会因此变得更有趣味性。
赋予生活以美感,赋予平淡以梦幻,赋予渺小以伟大,赋予生命以震撼,这应该是摄影的主旋律。从以上几点看,汤南南的作品肯定不是主流风格。作者拍摄的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与多数喜欢纪实拍摄的爱好者相比,“看”的内容没有变,都是生活中的紧张忙碌和匆匆而逝;“看”的方式也没有变,仍是一幅幅简单的照片,一次次对身边事物的记录。变的是“看”的性质,作者的拍摄看似随意而为,其实却是受绘画创作积累的审美潜意识的影响,作品中包含了作者的审美习惯以及审美标准,并且他的纪实作品会透露出一股强烈的情绪、情感,用他自己的话说“看到的都是(生活中)比较孤独尴尬的一面”,这可能源自艺术家的细腻感受和敏感神经所引发出的“悲剧性”气质。看这样的作品,心理引导的重要性更不可忽视。
相对于视觉引导,心理引导也更难把握,比如说作品中的影调明与暗的对比与调和,可能会透露出一幅作品的气质,它会让你看到作者的情感、情绪;作品中人物一个别扭的动作、身体姿态的不流畅,可以表达出一种心绪的不畅快感;一个小小的行车停止标志“P”,可能会成为表现迷惘的“叹号”,也可能会成为作者寻找理想方向的指引——顶风而上。相对于视觉引导,心理引导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观者对作品整体上做出判断后,才会理解作品中一些特殊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在心理引导中起到的作用。
观看纪实摄影作品时,辨别作品是在突出视觉引导还是心理引导,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两类:前者是目击式的进行状态,这时夸张镜头感的运用更易引起震撼;色彩对比可能更为夸张,构图可能更为有序,这样的作品就如冉冉夏日寻求解渴,这时一壶切齿的冰水会让喉咙更痛快。心理引导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在思考的状态,这里需要你去品的成分更多。品,有些像悟道,重要的不在你所看到的,悟道与否,是看你对生活的感悟,而作品本身只是个引子,可能并没有表明什么,或者作品点出了些什么,你却没有注意到,这也是纪实摄影的另一种境界。
观看汤南南这位跨界摄影的绘画艺术家不同视角和观念的摄影作品,也算一种悟道,但如果悟到的这些观点及作者的拍摄风格你不接受,那姑且听之视之。多看多听多想,也是我们摄影人成长的捷径!
《数码摄影》:“看不见远方”这一主题,让人感觉很神秘,为什么选拍这个主题?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想法?
汤:我没有刻意选择这个主题,而是我看到的场景都是这样的,我拍照时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但是只有打动我时才会按快门。
《数码摄影》:感觉这个主题有点沉重,想给观者以怎样的影响?
汤:我在拍照时也没想到观者怎么看,拍照是想消磨时间,厦门很安静。
《数码摄影》:你的作品有一种冷幽默,但不像讽刺,透过作品可以看出你在思考,但不知思考的目标,你对社会怀着怎么一种心态?
汤:各自看各自的贾宝玉,看到什么是什么。
《数码摄影》:幽默是一种力量,但怎么才能做到幽默?怎么才能训练自己的幽默感?
汤:这是难题,我的幽默感就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有时灵有时不灵。我也想知道怎么幽默啊,大概做个有趣的人是不难的。
《数码摄影》:为什么总喜欢用广告牌做作背景?广告牌有什么隐喻性的含义?
汤:我是把广告牌上的图像当作真实的社会存在,并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拍。因为广告牌上的不真实和真实环境结合在一起很容易给我荒诞诡异的感觉。
《数码摄影》:你认为这种创意与纪实题材包涵的真实是否相矛盾?
汤:不觉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广告周围,此外,我的照片也不管什么是纪实,我记录的是自己的情绪,不是环境。
《数码摄影》:你认为纪实题材中,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更重要?
汤:我不会自己和自己争论这些概念,那是专家的事。对大多数的摄影者来说,自己的感觉最重要。
《数码摄影》:摄影人也会迷惘,也需要看到远方,看不清方向再努力也会迷失的。
汤:我不一定要看见远方,看清自己最重要。
《数码摄影》:创意的背后,你如何把握作品中的“真”?
汤:除了按快门,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挑选编辑自己的作品,假如和我心里的感觉一致,并有品质的照片就是好的,就是我心里要的“真”,我只展示我认为“真”的作品。
《数码摄影》:你所指的描述的“品质”,是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或是指审美领域?还是也包括作品的内涵?
汤:品质是图像综合素质的体现,从曝光构图影调到制作和展示等等都是很重要的。
《数码摄影》:你在编辑呈现自己的作品时,更注重选有内涵的作品还是更注重作品艺术品质的表现?
汤:有品质的作品都有内涵。
《数码摄影》:你的作品中时不时流露出迷惘,是在表达你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惘或无奈,还是对生命的思考?
汤:这个问题很大,我不是迷惘的人,只是有点情绪化,拍照只是记录当时当地的情绪,我这人大部分时间会感到很满足。
《数码摄影》:感觉你赋予了自己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你认为想象在纪实作品的拍摄中是必要的吗?
汤:大概每个喜欢拍照的人都不愿意拍出来的作品和真实的生活一样无趣,想买相机拍照的人都有想象力。
《数码摄影》:这些作品都是一次拍出的,还是有后期叠加素材的情况?
汤:没有,我不喜欢PS,也不知道怎么PS。
《数码摄影》:作品中很多是用俯视视角拍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视角?你从生活中看到了什么?
汤:这我倒是没注意,大概我感兴趣的都是这样的角度。我的生活是比较安静无聊的,还有我的职业也比较特殊,我是画画的,所以我看到的都是比较孤独尴尬的一面。
《数码摄影》:你主要是从事绘画创作,那摄影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什么位置?摄影与绘画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汤:绘画就像从身体里往外掏东西,有时让人殚精竭虑。摄影不一样,摄影有时间就可以去拍,拍时也有太多预想不到的因素,你不知道出门会遇见什么场景,总有惊喜。
《数码摄影》:这也是纪实摄影的特点与乐趣,你对纪实摄影是怎样理解的?汤:其实我不知道这些概念的区别,也不关心。读者最好也不要关心,不必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