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精神

2009-09-17 04:24
数码摄影 2009年9期
关键词:李刚金像奖摄影

鲍 昆

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于落下帷幕,获奖者中有新面孔有老朋友,作为摄影界个人成就的最高奖项——金像奖,一度是众多摄影者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个也许需要综合天时地利人和,才最终有可能夺取的桂冠,这次有幸降临到了李刚头上,本期的佳作品评栏目让我们来欣赏这组给李刚带来幸运的作品——马。

李刚

河南罗山县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过摄影作品集《山水有约》、《马》。作品《东区乐章》获世界摄影家看河南一等奖,2009 年荣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有记载,马在五千多年前已经被人类所驯化。被驯化的马,陪着人类文明一路走来。在机器时代之前,人类的文明进步一直和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的使用,让人类的物质生产力获得巨大的提升,也让战争的胜负更加迅速和残酷。马还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驿马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是集权国家统治管理的重要工具。马还是人们的娱乐工具,赛马是各个地域和族群广泛热爱的一项体育竞技运动。于是,马的保有量曾经是一个国家和集团力量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财富的一个象征。

马和人类的关系如此之密切,马也就进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类在和马的亲密接触中,发现马对主人的忠诚和马的勇敢与任劳任怨。这种认识,渐渐被人类转喻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变成人类自己精神世界的内容。中国古代的成语“龙马精神”,即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马也是人类艺术创作史上最早的题材之一,人类早期的许多岩画上都有马的形象。中国的艺术中,马是一个艺术家们长久表现的题材。公元636 年唐太宗李世民陵寝中的昭陵六骏浮雕,就是中国古代关于马的艺术的巅峰之作。现代以来,更是以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水墨“奔马”最具代表性。徐氏的“奔马”,奔腾昂扬,气冲霄汉,受到中国人普遍地热烈赞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进取精神的完美写照。

与绘画同样作为视觉艺术表现媒介的摄影,在表现马的动态和精神上比起绘画毫不逊色,甚至还具有真实的魅力优势。1878 年,美国加州的穆布里奇· 埃德沃德首次以24 架并列的照相机拍摄马奔跑的动作,将人们一直无法用肉眼辨别的马蹄奔跑动作清晰地记录下来,证实了马在奔跑时总是有一只蹄子着地的说法。穆布里奇的方式证实了摄影记录真相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在他连续性的马的奔跑影像中,也真实地展示了马的优美和力量的形象,这无疑也具有艺术的美感。马矫健的身姿和动态,肯定能够为艺术家带来丰富的表现可能性和创作空间。

长期以来,马在中国的摄影作品中并不是一个经常表现的题材,虽然不断有人偶尔涉猎,但并不构成主要的方向。很少见到有人能够深入细致地拍摄马,偶见的关于马的摄影作品,也基本是单幅的模仿绘画风格的作品。在一些有关游牧民族生活的报道性摄影中,马也不过是整组图片故事中的一个环节因素,没有动物学意义上的完整表现。这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马文化的历史背景绝对不能对应。许多摄影师不会从文化和动物学角度去关注自身周边的带有文化隐喻的马,反而劳师远征去遥远的非洲拍摄异域的野生动物。这是一个十分可笑的态度。中国的动物摄影一直是孱弱的话题。一方面曝露了中国摄影家对自己的文化缺少认识;一方面说明我们社会的整体科学意识还很薄弱。这是一个长期令人十分遗憾的状况。

李刚先生对马的摄影令人眼睛一亮,中国终于有了对马的比较整体性的摄影观看。李刚先生近年来一直在拍摄中国境内的马。由于中国已经全面地进入现代化社会,马匹作为劳动生产工具和军事用途已经不再需要,所以中国境内的马匹保有数量锐减,作为规模种群的马只存在内蒙、甘肃和新疆一些区域。李刚因此不得不辗转在这些地区进行他的拍摄。另外,中国的马存在不同的种系,李刚把重心放在本土原种蒙古马和杂交的山丹马上。这种选择考虑基本能代表中国境内马种的状况。

李刚的“马”终于要成册结集了。我们看到的李刚的“马”煞是精彩。

李刚拍摄的蒙古马,是在风雪交加的蒙古高原上。恶劣的环境,凸显了蒙古马在艰苦恶劣条件下坚韧强健的特点。这表明了李刚在准备和进行这一项目时的深思熟虑。在李刚的镜头中,这些蒙古马们奔跑在雪野上,穿行在密林中。北国寒澈和呼啸的冰雪世界,给了这些精灵们最好的映照。李刚以各种可能的摄影角度拍摄它们,让这些马在镜头中展现它们独有的魅力。李刚在注意动感之外,没有忘记表现马的神情,那些伫立在密林深处回眸相望镜头的孤马,也是李刚对马的深情一瞥,充满了人马之间的依依情怀。李刚在暮色迷离中拍摄的马的身影,暗喻着一段渐渐隐去的马的历史,它们仍然游走在山野之间,与现代的人们渐行渐远。它像一首告别的挽歌,告别的实际上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

在中国西部的山丹马场,李刚刻意突出的是马纵横恣肆在天地之间的自由感。山丹马在李刚的摄影中精神抖擞,充满了速度和力量。它们像潮水一样在大地上奔腾滚动,像箭一样穿山过涧;它们在白云草地之间舞蹈,在阳光的辉煌中相互致意。李刚再现和记录了一个马的世界,马是那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李刚还原了这个世界原初的万物竞寥廓的天籁之境,让我们离开了人的世界,去感受我们不在的纯净。在山丹,李刚为我们寻找到了自然的魂魄,那就是自由。这也是一种向往,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中潜藏的愿望。那些马,那个寥廓的天地,是李刚为他自己,也是为我们搭建的通向梦想的门。

李刚的“马”,终于为中国的摄影填补了一直缺憾的一部分,为我们的动物摄影补上了一课。马也是路的另一种隐喻,路是没有尽头的。李刚的路也没有尽头,在他前面还有无数的马在等待李刚。祝愿李刚拍到更多的马。

电话采访李刚

《数码摄影》:从什么时候开始拍马的?为什么当初会选择马这样一个主题去拍摄呢?

李刚:呵呵,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觉得马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马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进取不息的精神。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马,看见别人骑在马背上,觉得特别神气,象英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学过国画,对徐悲鸿画笔下的马非常钟爱,为此我也专门学过画马。长大以后更喜欢马,觉得马的精神能启发人、感召人,激发了我选择用摄影这一艺术形式去表现马的精神。

对马的钟爱,已经有很多年,但真正拿起相机拍马,大约是在两年前。

《数码摄影》:到现在为止一共拍摄了多少张马的照片?

李刚:从刚开始拍马,到现在大概拍了几万张吧。我尝试过不同器材来拍马,用过617宽幅相机,用过哈苏,现在用数码相机来拍马。用大画幅相机拍大场景的马群还可以,拍中近场景动态的马比较困难,而数码相机较为得心应手,因为数码相机的轻便快捷,拍马有很大的优势。

《数码摄影》:一般都会选择去哪里拍马?

李刚:为了拍马,我去过很多地方,比如

甘肃、青海、内蒙坝上、云南等。各个地方的马都各有特点,比如云南马个头比较小,但耐力强。但现在很多地方的马经过品种改良后已不再是纯种马,混血马居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马对人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马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马的主要用途也在慢慢地转化,大都由原来的劳力型转化为旅游型,战马几近消失。国内几大军马场马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由原来的几万匹锐减到几千匹甚至更少。马的野性少了,飞奔的骏马更是难见。

《数码摄影》:拍摄马跟拍摄别的题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李刚:其实每个摄影人手中都有一些拍摄马的照片,但大多是大场景万马奔腾的场面,量不会很多,很少有人长期、系列地去拍摄马。其实马也有很多不同的拍法,可以拍大场景,也可以拍马的特写、局部。可以表现马与马之间、马与人之间、马与环境之间的一些交流,表现马的情感等。

对于一些具体的拍摄技巧,不同状态的马,拍摄方案也不一样。拍摄动态的马,由于其速度很快,一般以抓拍为主。所以多采用快门优先模式拍摄,速度设在1/500s 以上,高速连拍。光线暗的时候可适当提高感光度。测光采用距阵或中央重点测光。对焦模式采用连续伺服自动对焦,对焦区域选择动态区域。对于迎面而来的马,焦平面在不断变化,尤其注意采用这样的组合拍摄。拍马的特写时, 多采用大光圈长焦镜头, 以压缩景深,虚化背景。还可以采用追随拍摄的方法来拍马,这时候快门速度大多选择1/30-1/60s,并尽量选择明暗相间的背景,用三脚架。对于奔驰的马,由于速度快,为抓拍方便,手持拍摄为主。雨雪中的马,为拉出雨雪的线条,快门速度设置在1/60s 左右,视风疾雪暴程度和线条长短而定。

《数码摄影》:以前是否参加过金像奖?这组马的照片获得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项——金像奖,觉得意外吗?还是意料之中的事?获奖有什么感言?

李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金像奖,上届参加过一次,参赛作品是一组太行山的风光作品,但没有获得奖项。今年这组马的照片获得金像奖,我非常惊喜。是马给我带来了好运。我觉得坚持一个拍摄题材,深入进去,拍摄出一定深度,是前提。另外,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要创新,这是第二点。还有一点就是,作品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要将主观观念融进作品之中。

猜你喜欢
李刚金像奖摄影
The Channel Tunnel
李刚作品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Testing Photons Coupled to Weyl Tensor with Gravitational Time Advancement∗
你捡到钱了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