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娟
x
摘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太阳照样升起》,结合海明威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和“冰山风格”的文体原则,发现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试图重建人类健康的道德精神生活,他尤其关注自然在恢复健全人性中的力量。
关键词:生态批评;海明威;叙事结构;“冰山风格”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4-0160-03
《太阳照样升起》问世于1926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关于海明威作品的研究论文大约有一半都关注这部小说。
主流观点将其归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书,认为它表现了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导致的人类生活的虚无性和荒谬性。在小说出版之际,海明威曾对编辑说:“这本书的重点是大地永远长存——我对大地十分热爱和崇拜。”“我并不要使这本书成为空洞或辛辣的讽刺,而是要写出一部以永恒的大地为主人公的该死的悲剧。”如果必需在自然和人类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会毫无疑问地选择他喜爱的自然。可见,自然的主题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关键所在。小说叙事空间的精巧构思和海明威“冰山风格”的文体原则,给我们提供了挖掘文本深层意蕴的线索。
一、叙事结构与自然的主题
如果把《太阳照样升起》视为一个单纯的爱情悲剧,它是一个从开头就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故事。这颠覆了19世纪经典的爱情小说,如《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这些故事常常围绕男女主人公相识和相爱的过程展开叙述。既然从小说的开始,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就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兴趣,那么,文本所要表现的重点显然不在杰克(Jake)和布莱特(Brett)的情侣关系的发展上。
我们不妨从小说的标题和卷首语人手来寻找解读主题的线索。海明威将两段引语作为卷首语,第一段话是他同时代的美国作家格特鲁得·斯坦因(Gertrude Stein)对参加一战的年轻人的评语“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第二段话引自<圣经>,“一代人过去了。又一代人来了,但是地球会常存……”,而小说的标题正取自这段话。<圣经>引语中提到的“太阳”、“风”、“河流”都代表永恒的自然。“迷惘的一代”转瞬即逝,自然将会永存,故事的情节正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小说的叙事空间由四个场景构成,它们分别是巴黎、西班牙巴斯克人居住的山区、圣弗明的狂欢节和潘普洛纳的斗牛节。在场景的描写中,海明威非常注重刻画人物的行为,用行为表达人物的思想。在巴黎,年轻人沉湎于饮酒、狂欢、纵欲的生活;在圣弗明的狂欢节,几个男人为获得布莱特的爱而争斗不休;在斗牛节,杰克扮演了不光彩的“皮条客”角色,帮助布莱特和年轻的斗牛新秀罗密罗(Romero)见面。在这三种场合,杰克始终感觉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他的性无能,在爱情方面,他是个“局外人”;同时。他却被所爱的女人所左右,荒唐地卷入男女的纠纷当中。他的行为使他和其他男性鹏友的友谊受到伤害。发生在这三个地点的人物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为所欲为、无所顾忌。他们以追求感官刺激来打发日子,最终,却发现这种方式不能排遣他们精神的迷惘和痛苦,他们的生活因而陷入虚无和荒谬的状态。
在西班牙山区的钓鱼旅行和其他三个场景形成了强烈反差。在小说的19个章节中,它占据了中间的三个核心部分:第10—12章。从纯朴的山区居民巴斯克人身上,杰克和比尔(Bill)感受到了只有自然才能赋予人的健康的性情。在山区的公共车上,比尔和杰克发现车上的巴斯克人都乐意和其他人分享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他们和所有的人分享随身带的装在皮袋里的美酒,但每个人都很有节制地饮用;看到车窗外小镇和自然环境相互掩映的美丽景色时,一个巴斯克人情不自禁地向比尔和巴恩斯眨眼示意,并说道:“很美,是不是?”有一个巴斯克人十五年前去过美国,但过多地谈论美国人似乎使他感到厌倦,现代机械文明的世界对他并没有吸引力,他和妻子选择住在山区。比尔和杰克在山里钓鱼、游泳,尽情地享受自然的恩赐。描述山区旅行的章节是这样结束的:“There was n0 word from Robert Cohn nor fxom Brett and Mike.”句中提到的这三个人是迷惘的现代人的典型代表。这个结尾句意味深长地暗示,他们庆幸能够暂时远离混乱的现代社会。
从文本的结构设置上,小说所要表达的是两个方面的事实的对照:现代人类社会和自然。一方面,小说极力展现现代工业文明导致的悲剧,西方传统的宗教、伦理和哲学在此都完全被否定,现代战争导致的后果是道德的混乱、情感的失落、价值观的迷失和宗教信仰的危机;另一方面,小说突显了自然的纯洁和对人的心灵净化的作用,从而张扬了自然的价值。
二、“冰山风格”与自然的主题
文体学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现代文体学的研究表明,各种词类都有不同的功能,一些词类的过少或过频出现,可以达到不同的文体效果[11]。海明威的文体以“冰山风格”著称,典型地体现在句子的简洁、凝练和选词的异常讲究,尤其是极少使用形容词。海明威认为,形容词表达的是主观的印象和感受,因而不可靠,作家应该关注具体的动作和情节本身。在《太阳照样升起》中,形容词的使用应该说是凤毛麟角。然而,结合这些形容词出现的语境可以发现,海明威煞费苦心地将它们嵌入与主题相映衬的情节中,为揭示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扇窗户。
小说中出现的形容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达主观印象和感受的,一类是对景物的客观描述。在故事的开端,杰克和妓女乔吉特(Georgette)有一段简短的对话。乔吉特问杰克出了什么事,杰克回答说他在战争中受伤了,乔吉特诅咒般地说道:“那个肮脏的(dirty)战争”。在谈话中,乔吉特流露出了对现代都市巴黎的厌恶之情,但又觉得无处可逃,并且发出了“人人都生病(sick)了,我也病了”的感慨之言。“肮脏”和“病”在这个语境中用来表达主观印象和感受。“肮脏”表达了对“一战”的厌恶之情;“病”反映了现代人类社会在战争劫难之后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上的创伤。
小说从乔吉特的视角,做出了对“一战”和现代西方社会的反思。现代武器大规模的破坏性触目惊心。美国官方美化“一战”的政治宣传口号:“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拯救世界民主”,最终证明是乌托邦式的欺骗言语。参战的年轻人怀疑战争的正义性。高扬人类理性至上的现代机械文明非但没有带来人们所盼望的福祉,却使得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彻底崩溃。
在杰克看来,这场现代战争事实上是“文明的灾难”,是人类的悲剧。狂欢式的表象生活掩盖着人们精神世界的灰暗,这种灰暗的心理通过杰克的视角,以同一个形容词“昏暗”(dark)对不同景物和环境的描写间接呈现出来。杰克似乎只关注黑夜中的巴黎,因此,巴黎的河流是“昏暗”的,河流中的岛
屿也是“昏暗”的。即使来到教堂,杰克也找不到精神的慰籍,因为那里也是“昏暗”的。“昏暗”一词的重复使用,突显现代人精神的颓废和信仰的失落。正如诗人艾略特(T.S.Eliot)所喻指的那样,现代人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上。
然而,在描述巴斯克人居住的乡村时,小说叙述的语调便显出明朗的色彩。海明威一反常态,不吝笔墨地使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来描述景色之美:“郁郁葱葱”(rich)、“绿油油的”(green)、“漂亮”(well-off)、“干净”(clean)。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密集地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甚至,海明威在rich和green之前还加了程度副词非常(very),足见海明威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In the Basque countrytheland alllooks very rich and green and the houses and vill~e8 look well-off and clean.[24]
在描述森林的时候,海明威在两个句子中使用了六个形容词来描述自然之美:
the sunlight came through the leaves iIl light pat-ches on the grass.The trees were big。and the foliage was thick but it Was not gloomy.There Was n0 under- growth,only the smooth gra8B,very green and fresh…”[24]
这些形容词勾画了一幅明亮的自然图景,反衬杰克在自然环境中的愉悦心情。失去信仰和性爱能力的杰克,在教堂和巴黎的心情压抑而忧郁,内心一片“昏暗”;而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乡间,他的精神被自然环境的美所征服、所感染,自然带给他的是秩序、活力和纯净的感觉。同时,使杰克的精神得到提升的不只是自然景物,还有和自然亲密相处的巴斯克人。后者的生活方式及言行举止和现代的都市人截然不同,巴斯克人友好、随和、礼貌、诚实、生活朴实,不为外界的现代文明世界的繁华的物质生活所动。自然的价值在此具有了提升精神和道德的力量。
三、海明威的生态意识探源
对自然价值的肯定在西方已有先例,卢梭(Rousseau)率先提出“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华兹华斯(Wordsworth)把文学的自然主义崇拜推向顶峰,在他看来,只有乡村生活才是有利于人类的本性与基本感情。回归自然的主题也是美国文学的传统,超验主义者爱默生(Emerson)在《论自然》中提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物……在自然界的背后,浸透在自然界里的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另一位超验主义者梭罗(Thoreau)的生态思想和东方人的“取消主体,化归自然,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的最高生存境界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海明威的自然生态意识,唐纳森(Scott Donaldson)曾经指出,小说家莫里斯(Wright Morris)“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这一主题,并得出结论,认为海明威只关注一个主题,也是惟一的主题:‘自然是美好的,人类一团糟,但是自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26]。在1936年出版的《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写道:“我一生都热爱荒野,荒野总是比人更好”。弗莱明(Robert E.Flem-ing)在《海明威与自然世界》(Hemingway and the Natural World)的前言中也指出:“历史上少有作家象海明威那样与自然紧密相连”。在他的生命即将结束的前几个月,海明威还表达了对自然的价值的肯定。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自然观包含了四个方面:自然本体论,自然认识论,自然价值论和自然伦理观[22]。海明威的自然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自然的价值论层面,即自然和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系。季君君对海明威的生态意识的渊源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认为海明威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源于三个方面:对自然界的亲身体验;对于自然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风景画的欣赏。海明威孩提时代生活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中,很早就学会了露营、狩猎和钓鱼,成人之后,遍游欧洲、非洲和美国的荒野,深刻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对自然的广博知识,又加深了他对于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的认识。而塞尚(Paul Cezanne)和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的画作引发了海明威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他承认观赏一幅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塞尚追求和谐统一性,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表现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四、结语
生态哲学把“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性的存在。[11]它颠覆的是主宰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思想范式,即人类主宰自然,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它对抗的是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尼采(Nietche)在1901年提出“上帝死了”,他否认了上帝,也即否认了西方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最高标准,现代西方人陷入了信仰危机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荒谬性加剧了西方人对现代生活的迷惘和困惑。
《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对现代生活历史性的反思,它在暗示,自然是精神的归宿,是拯救现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出路所在。海明威将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冰山风格”的文体巧妙结合,使自然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表达了他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1]包家仁.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创作风格[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3):73-79.
[2]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J].江汉论坛,2003(7):100—102.
[3]陈茂林.从自然的价值到自然的本体——论海明威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4(7):66-69.
[4]陈世丹,孟兆富[J].《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人生哲学和艺术主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69-73.
[5]陈世丹,孟兆富[J].《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冰山风格.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1):34-36.
[6]海明威.海明威回忆录[M].孙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7]季君君.海明威生态意识探源[J].外国语言文学,2006(6):279-283.
[8]洪增流,尚晓进.论美国文学中回归自然的倾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72-73,71.
[9]刘加媚.“迷惘的一代”文学与海明威的艺术世界[J].广西师院学报,1999(2):62-67.
[10]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
[12]乔国强.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5(3):5-10.
[13]申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22-28.
[14]申丹.关于西方文体学新发展的思考——兼评辛普森的《文体学》[J].外国语,2005(3):56-64.
[15]申丹.文学形式研究笔谈[J].江汉论坛,2006(3):62.65.
[16]时小丽.论庄子审美化的生态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1.124.
[17]史小妹.艾略特的《荒原》——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39-142.
[18]苏顺强.论海明威与基督宗教关系[J].襄樊学院学报,2004(1):30-34.
[19]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3):48-55.
[20]王诺.《圣经》的人与自然观极其批判[J].江汉大学学报,2003(3):62-66.
[21]于冬云.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在美国的批评历史与研究现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3-27.
[22]于开颜.《太阳照样升起》的叙事风格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42-44.
[23]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4]赵玲.自然观内涵新解[J].哲学动态,2001,(3):18—20.39.
[25]赵宇鸿.环境危机与生态批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80-83.
[26]CARLOS B.Hemingway:The Writer as Artist[M].Prince:New Jersey,1971:83.
[27]ERNEST H.The Sun Also Rises[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26.
[28]ERNEST H.A Moveable Feast[M].New York:Charles Soribner8 Sons,1964.
[29]SCOTr D.By Force 0f Will[M].New York:PenguinBooks。19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