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人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素质,似乎永远也说不清。其实,素质并不那么难以理解。教育界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等5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一位伟人说得更为简洁: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
那么,什么是忘不掉的呢?根据人们的深切体验可以说,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是忘不掉的,而更忘不掉的是爱是情感是对美的追求。显然,这些忘不掉的素质与文学艺术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然而,现实是值得忧虑的。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某些“情感荒漠化”的倾向。据我们做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是音乐、美术和劳动,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包括音乐和语文。半数以上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在沉重的压力之下,他们接触的课外书大为减少。在课外休息时间,父母们最希望孩子读的书依旧是教学参考书。可怜的父母们不约而同念起一句口头禅:“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于是,17岁高二学生徐某杀母案发生了。有些人士对此不以为然,理由是青少年犯罪各国都有,何必大惊小怪?我觉得问题没那么简单,不应轻易放过这“冰山一角”。外国青少年杀人案原因多种多样,而中国学生多起杀死父母案的原因几乎只有一个,即超高的升学期望与压力。这种差异性不值得三思吗?
徐某杀母案是“情感荒漠化”的典型案件。在徐某杀死母亲之前,他早已在精神上被母亲杀死。母亲念念不忘的是让孩子考前10名,并排斥一切与学习无直接关系的活动,因而逼使孩子精神崩溃做出惨无人道的疯狂行为。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甚至被认为是民族之魂。专家指出,创新的基础是审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规律:对少年儿童帮助最大的媒介内容是儿童文学,其次是知识类读物;凡是爱读儿童文学的学生,道德状况得分较高,而道德状况得分较高的学生,往往爱读儿童文学,反之亦然。这个发现或许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审美对人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常常想,究竟什么是教育?结论是教育是人的解放而首先是心灵的解放,决不应当成为枷锁。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单纯的职业或技能培训中心,而第一位的任务是人格教育。真正的教育永远是与人的灵魂有关的事业,真正的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其后才是知识之师。那么,审美便是教育的第一块基石。
1994年秋天,我路过南京的时候,专程拜访了著名小学教育家斯霞。84岁的斯霞告诉我“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建议广大青少年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师深思“三品”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