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鲁迅作品是否该淡出中学语文课堂

2009-09-16 04:45吴文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金庸中学语文鲁迅

吴文莉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令很多人头疼的一个内容,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认为它艰深难懂,且早已过时,他们更愿意看金庸的武侠之类,而排斥鲁迅这一类作家作品。这使得许多人以为鲁迅作品应该淡出中学语文课堂,以金庸等的作品取而代之。我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而且,我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去留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前某些人教育观念方面的一些偏差,需要及时进行纠正。

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我们究竟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要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究竟是要放低要求去迁就学生,还是要维系教育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层次?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可能已经失去了正确的认识。

鲁迅写作的主要背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人民群众愚昧麻木、爱国知识阶层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他以深刻的笔触描摹出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思考问题,探究病因,引导我们去直面社会与人生的残酷,寻求解决的办法。其作品指向的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其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固然已远去,但那些社会人生的问题却仍未能彻底解决,仍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究。也许,金庸会给我们描绘一个成人的童话世界,给我们平庸的人生增添英雄的幻想,但那终究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剂罢了,并不能引导我们深刻地看清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人生的痛苦、社会的弊端,是我们必须去直面的,也是我们必须教学生学会去直面的,哪怕仅仅是作为一种直面精神的典范和榜样,我们也决不应该丢掉鲁迅。

鲁迅写作的目的在于启发民知,改善民生,唤醒民魂,他所要做的乃是最基础的思想启蒙的工作,正因此,他对于青年的教育是极其重视也极其耐心的。鲁迅本身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在其作品中也多次谈到教育在“立人”方面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教育的实质,即“解放了的社会,就是解放了自己”;他认为教育培养“新人”应当是有“自立能力”的,“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为父母占有的人”。他对青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尽人皆知的,他总是竭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青年成长,帮助青年成为有思想的独立的人。他希望青年能够不再如他作品中的人物那样麻木愚昧,他竭力在当时的黑暗的中国呐喊,不正是要把千千万万的以青年为主的民众从沉睡中唤醒吗?

是的,鲁迅的作品是有些难读、难懂,毕竟,他首先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是一个作家,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者,然后他才是其他的种种“家”。鲁迅的精神高度,鲁迅的人生追求与人格魅力,在中国的现代史和现代文学的长廊中,绝对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作为中学生,怎么可以对他没有基本的认识呢?怎么可以不去学习和阅读他的作品呢?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甚至某些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缺乏对社会历史的基本常识,更缺乏独立的理性的思考与判断。我们的教育,已经走了太多的歧路,忘掉了教育不仅仅要教学生知识与能力,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让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这一基本宗旨。只有金庸,没有鲁迅,只有虚幻,没有真实,只有肤浅,没有深刻,只有迎合,没有引领,我们的中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恐怕连托儿所都不如了吧?

回过头来再看看,为何鲁迅作品会遭到如此多的诟病?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少部分教师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对历史、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思想,读懂鲁迅的作品,自然无法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也相应地无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鲁迅的作品及思想。此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社会急功近利的庸俗价值观的过度普及,导致大众的短视,只要经济,不要文化,只要物质,不要精神,导致许多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失去了本应该坚守的人文原则,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教育不仅不能成为社会正确思想和风尚的中流砥柱与风向标,连起码的知识分子的培养阵地都失守了。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弊端,鲁迅地下有知,一定痛心疾首了。

所以,我认为,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正应当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去宣传鲁迅思想,倡导人文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文化教育、文化传承的基础工作,将鲁迅等老一辈思想家的思想启蒙工作继续下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金庸中学语文鲁迅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孔乙己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漫画无极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