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009-09-16 04:45李红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导语孔乙己重难点

李红日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学生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好的导语

1.导语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教师导入新课时,就要把教学重难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明确了重难点,学生就能围绕着重难点进行思考,认真听讲;学生的思路就能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进行,直至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2.导语设计要有承前启后的功能。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每堂课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知识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可以围绕着讲课的主要内容,用精炼的概括,将讲课的重难点、核心内容及要求,一并托出。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按照前面已学的知识与后面将要学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内容,那么,学生既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又知道了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顺利地从已学知识进入未学知识的领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导语设计要新奇有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一堂课的导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到新奇,因新奇才觉得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习。

二、导语有哪些类型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大致可以分为叙述式和提问式。

1.叙述式导语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在讲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的导语这样设计的:

也许你很早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被女妖所迷,挖了母亲的心去献给她。半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的心摔出老远。这时,他听到了一个微弱而又熟悉的声音:“摔疼了吗,我的儿?”故事很短,却很感人。母爱何其伟大、无私。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便有多少慈母故事。孟母三迁,煞费苦心;岳母刺字,忠义千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今中外,赞美母亲的诗篇不可胜数,但总也诉不尽我们对母亲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个导语既新奇有趣,又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还兼有承前启后的功能。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之中既增添浓厚的兴趣,又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提问式导语

导语中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为何有这种反应?他是谁呢?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知道谜底,我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文。

又如:教鲁迅的《孔乙己》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所感动。鲁迅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那么多的小说,而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呢?鲁迅究竟怎样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里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提高。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我们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导语孔乙己重难点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阔腿裤的小秘密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