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抓好四个环节

2009-09-16 04:45王锐金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创设意识教材

王锐金

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要以学生为轴心和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认知,如何锻炼思维能力。

一、质疑问难——在曲径中认知事物本相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包括了三层涵义:其一,这是一种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其二,这是一种认知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索的状态。其三,这是元认知对认识活动的监控、调整、评估能力,表现出个体的反思能力和提高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要起到主导作用而不是支配作用,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阅读的问题情境。事实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引路,更需要教师搭桥,这就需要教师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和解读文本,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唯其如此,才能升华认识,达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

二、探讨分析——在甄别中领略精彩

探讨分析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探讨来寻找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让智慧的光芒、灵感的火花激发和点燃课堂教学气氛,以此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首先,教师要创设好课题。课题是深化阅读的切入点,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材在学生心目中无疑是神圣的,以至于总是以仰视的姿态去阅读,久而久之,势必形成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惯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甚至批判的对象,敢于提出异议,教会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教材,敢于对教材说不。教师需要具备艺高人胆大的勇气和能力,要设置好的探讨话题,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这样,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和审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要教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老师人云亦云。不要低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反,一些教师眼光为课本所囿,加之大学本科积累下的“老本”已消耗得差不多,知识出现了断层。很难想象,教师对学生稍稍涉及课外的知识,尚无法解释清楚,怎能让学生折服?只有教师加强学习,技高一筹,对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做到忙而不乱,对教材驾轻就熟,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累沉淀——让人本意识滋养心田

语文是最接近艺术的一门学科,而文学艺术无疑是情感的载体和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接受文学培养,要以文本为轴心而放眼课外,到位不缺位,细心不粗心,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其一,要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的良性循环,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其二,要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已经深深地融进民族的血液中。只有用深厚的文化营养来滋补学生的心田,才能弥合其心灵的空虚,其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散发出深沉的底蕴和内涵。其三,要增强生活体验。缺乏生活体验,是作文的大忌,是出现为文而造情、矫揉造作的病根。除此之外,缺乏善于观察的眼睛,为“浮云遮望眼”,也是看待事物留于表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观察世界的眼睛和敏于感悟生活的心,不断丰富其精神体验。

四、感悟联想——启迪拓展思维的空间

首先,要求读者在品评大师的作品时,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追本溯源,从历史环境、作者心境等全方位把握和权衡,使理解更接近作者的思想和真实。其次,要求教师披文入情,比学生先行一步细读作品,而且要“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和作者进行感性或理性的对话,获得某种审美体验,然后参照资料订正、补充、完善,再经过甄别、挑选、总结,设计出适合传授、便于引导的教学方案。其三,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发展个性。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解读,赋予经典新的生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对话,完成审美的跨越。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创设意识教材
教材精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消防意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