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云 丽 阳
编者按:晚清爱国名臣林则徐(1785-1850)字无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住文藻山。历为嘉庆进士、道员、巡抚、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要职,系鸦片战争时抵抗派首领。
满18岁时,林则徐与河南郑知县的女儿郑淑卿结为伉俪。
习惯北方生活的郑淑卿,开始有些过不惯贫寒生活,也不会做家务,可她手脚勤快,过不了多长时间便熟练自如。她温柔贤慧,几十年来夫妻情深意笃,形影不离。她不但分担了许多家庭事务,还在林则徐遇到挫折时为他排解、安慰他。
正因为夫妻情深,林则徐任高官数十年,从未沾染拥妻纳妾之俗,这在封建王朝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一英国名人为他俩造型塑像,称他为杰出的中华儿女。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十三,当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流放伊犁”的谕旨传到镇海时,郑夫人正患风湿症,行走不便。但她惦记丈夫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这次打击,如果孤身一人赴戍,适应不了新疆的气候、水土不服,又与家人相隔几千里,不通音信,怕他的身体挫垮,于是率儿子、女儿和媳妇陪同林则徐西行。到西安后,他们在西安巡抚的帮助下寄居下来,让二儿子、三儿子跟随丈夫出关进入新疆。
郑夫人每次都要趁驿递之便,捎上家信和各地好友寄来的书信,以及她自己的诗与丈夫唱和。
林则徐不顾自身维艰,与妻子话别时,写下那首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则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有此贤妻作后盾,身陷逆境的林则徐仍能谈笑自若。
林则徐到伊犁后,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心情郁闷,以前的“疝气”加重,又患了鼻衄,身体精神状况日渐下降,多亏郑夫人及亲朋好友劝慰,心情才渐渐开朗起来,在罢官后仍做出了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林则徐历官40年,行迹遍及14省,统兵40万,位列封疆,仍俭朴廉洁。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日记,这里选载他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湘鄂的一则,以窥一斑。
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二十四日,己巳。卯刻行,十里鹅栗坳,岭小路窄。又五里何木山,又五里高水桥,又五里医家铺,饭,张令具膳。又十里塘下,又五里和树坳,又五里黄泥井,又五里烂木桥,又十里烂草田,在关帝庙住,张令仍具膳,湘境溆浦县令(麟)来迎。未刻微雨,申刻秋分。晡时雷雨颇大,二鼓始歇,半夜又雨。
林则徐还曾给子孙亲手留下一题楹联曰:“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的故居,为明末时的南方木厝建筑格局,灰墙黑瓦,正堂中贴有林则徐的画像,无巍峨壮观的官宅气势。又因1948年榕城水祸,房屋部分墙垣倒塌,破砖碎瓦,更显古旧苍凉。
据街坊闲谈,林家后人在每年除夕时,总要在林则徐的遗像前供奉一碗林大人爱食的炒豆腐,点燃一盏两根灯草的菜油灯,以示不忘先祖清廉自守的优良家风。
(根据丽阳收集的林则徐家书和档案等资料撰写而成)
(责编 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