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晗副市长身边工作的日子

2009-09-15 09:08闻立树
百年潮 2009年9期
关键词:吴晗题写市长

闻立树

1949年11月,吴晗以民主人士代表的身份,在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副市长,分工负责文化、教育、卫生工作。1955年2月,北京市副市长的人数从两位增加到八位,吴晗排在第二,主要分工负责教育工作。我从1952年5月至1956年8月担任吴晗的秘书,耳濡目染了他的风范。今年是吴晗同志诞辰100周年、逝世40周年,谨撰此文,以表景仰和怀念之情。

追求进步矢志不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同我国建交国家开设使馆和访华外宾的增多,北京市人民政府作为东道主,领导人出席外交使节招待酒会、参与外宾送往迎来及各种政治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有时一日达两三起。这些礼节性活动大多由吴晗承担。有一次,青年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陈家康,因事到市政府来访,吴晗向他诉说了自己陷于频繁外事活动的苦恼。陈家康当即赠诗一首,其中两句是:“跑断京兆三年腿,贻误儒林一卷香。”“京兆”指北京市人民政府领导人,“儒林”指学术界。陈家康的赠诗虽属朋友间的调侃,但确实反映了吴晗当时处于“不欲为而不得不为之”的窘况,并为此数次请求解职返回教坛。经过领导同志的启发劝导和吴晗的不断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尴尬局面终于有所改善,工作业绩也日益显现。但是,市政府办公厅有个别干部仍然用老眼光看他。在1958年全民整风运动中,还有人贴大字报,说吴晗副市长工作作风不深入,像“穿花蝴蝶”、“点水蜻蜓”。吴晗看了这些批评后并不在意,幽默地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现在不是‘点水,是‘下水了。”

在这几年中,为了求得教育、做好工作,吴晗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没有动摇,这在他给彭真、习仲勋、徐冰、刘仁、张友渔等人的信中反映得十分充分。1951年1月6日,吴晗在给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的信中说:我的问题还未解决,十分苦恼。因为不在组织内,没有人批评我,指正我,而且也不明白情况,工作是处于被动地位的,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点儿事,生怕犯错误,成天战战兢兢,既非消极,但绝不是积极。一心愿做事,而又做不出事。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或如何做才好。当然比以前是好多了,工作有了重点,不必成天去参加种种的会。而且更好的是有了读书的时间了。但是问题还是有的,问题是没有人带着我走,没有人严厉指正批评,像对待同志那样。这样,我就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人。怎么办?请指教!

1954年,吴晗在致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彭真的长信中写道:“过去几年,我没有偷懒,相反的是忙乱。每天都很疲倦,但是工作抓不住重心。参加了许多工作,也用了心,也用了力。但是从来不知道哪些是做对了的,哪些是做错了的。也没有人告诉我做对的总结下去,再深入搞。做错了,为什么错,如何改正。因为我不能参加党,党对我是客气的,优容的。我没有放弃要求参加党的想法,我想以努力工作来争取,今年不成,到明年,五年不成,十年,二十年,只要不死,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没有什么,只是要求得到教育,做好工作。我希望在彭真同志有时间的时候,能够有一次谈话的机会。”

吴晗是以民主人士和学者的身份参加北京市政府领导工作的,在机关干部中,大家都是这样看待他的。他申请入党的问题,由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时机尚未成熟,较长时期未能得到解决。即使在1957年3月被中共中央批准入党后,其党员身份仍是秘密的,只有极个别的领导同志了解内情。处于这种历史环境中的吴晗,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待人处事严格自律。

坚持原则奉公廉洁

吴晗祖籍浙江义乌西乡苦竹塘。1950年,他就写信给当地农会,献出家中原有田产房舍。1953年初,他又两次写信给浙江义乌县人民政府,提出将属于自己和胞弟吴春曦在土地改革后分得的房产及其内部的耕具器物,连同原有的土地房产证全数献给政府。在1953年2月3日的信中,吴晗说:“经过和家人充分商量,我们认为我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自己生活和子女学习都有充分保证。家乡的土地房产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需要的。我们请求把土改后所分得的土地房产以及房产内部一切物品,连同土地房产所有证民字一五七七六号一纸,献给政府。农会代管的余谷十五六担亦请一并处理。”

吴晗的父亲吴瑸珏,字闻斋,1934年去世;母亲蒋山荫,1949年去世。1952年,作为长子,吴晗决定安排父母遗骨合葬。他当时虽然已是北京市副市长,却没有大肆张扬,而是委托时在上海工作的弟妹叶美英,就近回乡简易办理。值得一提的是,吴晗为尽人子之道,曾经恭请乡贤前辈沈钧儒为双亲之墓题写碑文:“一九五二年一月立吴闻斋先生夫人之墓沈钧儒”。

有一年,吴晗收到一所中学初中班学生的来信,提出同学们希望同吴副市长一起欢度五四青年节。由于寓所比较狭窄,这项活动被安排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当天上午,吴晗和中学生进行了愉快座谈,并在会后招待大家共进西餐。本来这次活动的费用是可以报销的,但吴晗是用自己的工资开支的。当年,这件事是由我具体经办的,因此事隔数十年还记得很清楚。

2009年6月,接替我担任吴晗秘书的罗奇在和我的谈话中,也提供了类似的情节。1956年至1957年,吴晗每个月都在市府办公厅召开一次中学教师座谈会,征求大家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了广交朋友,活跃气氛,座谈会采取先座谈后会餐的方式进行,用餐地点就近选在市府大楼斜对面的鸿宾楼饭庄。每次用餐都不花公款,是吴晗用自己的稿费支付的。

1956年,吴晗将自己选编的《读史劄记》交付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出版的第一部史学论著。其内容是从解放前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文中精选的,只编入11篇,说明他重新出版自己的著作对质量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后来,吴晗将出版《读史劄记》获得的稿费中的一大部分购买了公债,并在自传中作了说明。

吴晗在处理有关单位请求题字的问题上谦虚严谨。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调到中学工作的罗奇,受宣武师范学校的委托,请吴副市长题写校名。罗奇到吴晗寓所,请老领导挥毫。吴晗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好,可以转请郭沫若题写,并留罗奇在家吃午餐。餐后,罗奇持吴晗的便函到西四大院胡同5号郭寓,向郭沫若说明来意。德高望重的郭老受托,随即挥动如椽之笔,畅酣淋漓地题写了“宣武师范学校”六个大字。据我所知,吴晗只是为自己的三本著作《读史劄记》、《朱元璋传》和《海瑞罢官》题写过书名。1965年11月5日,邓拓、吴晗在参观中国书店举办的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展览会的现场,分别题词祝贺。邓拓的题词是:

寻书忘岁月人莫笑蹉跎

但满邺侯架宁辞辛苦多

壬寅冬日戏改邵康节诗一绝以谢中国书店诸同志之辛勤劳动邓拓

吴晗的题词是:

救活破旧书,使古为今用。

吴晗十一、五

此时,这两位历史学家的心情是坦荡愉悦的。始料不及的是,事隔5日的11月10日,江青、张春桥炮制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出笼。这篇文章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诬蔑《海瑞罢官》 “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大毒草”,点名批判吴晗。邓拓、廖沫沙也因“三家村”冤案陷于灭顶之灾。

书生本色勤奋治学

在老一辈著名学者当中,吴晗是以勤奋刻苦、治学严谨被同行称道的。这从他青年时代撰写的数十篇论文,从他所辑录的巨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从他一生四写《朱元璋传》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猜你喜欢
吴晗题写市长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詹石窗教授为本刊题写寄语,勉励学报发展
好市长(外一则)
市长给我娘送礼了
市长的爹
请市长作序
“吴晗”与“吴哈”
“吴晗”与“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