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策杖走天山(二)

2009-09-15 09:08李慎明
百年潮 2009年9期
关键词:王震新疆

李慎明

一定要把新疆的经济建设搞好

1980年九十月,王震率中央慰问团在新疆慰问期间,更加感受到大力发展新疆经济,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稳定新疆局势、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赴新疆慰问归来后,他在写给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汇报提纲》中说:“新疆占我国版图的六分之一,是我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省区之一。新疆雪山积雪径流量就有千亿立方可供贮留引灌,能源有石油、天然气、水力、煤炭等,蕴藏量都很丰富。工农业生产建设现已有了一定基础”;“只要政治局势稳定下来,号召奋发图强建四化,全力发展生产……反过来对巩固新疆边防,加强民族团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四项基本原则,对稳定整个政治局势,也是重要关键。”因此,要把新疆“工作着重点放在建设及开发新疆上”。

1981年l月5日下午,在中央召开的新疆问题座谈会上,王震在回顾解放后新疆建设的历程后满怀激情地说:“新疆要成为中国最好的、最富裕的、最美丽的地方!”

第一次赴新疆返回后,王震即向中央建议由冶金、农委、农垦、农林、农业、水利、化工、财政、石油、三机、五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十多个部委抽调专人,组成中央赴新疆巡视团,对口考察新疆的工农业生产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以加快新疆的经济发展。中央批准了王震的建议。1981年5月中旬,王震作为中央巡视团团长,率7位副部长和几十名部门领导、专家去新疆。在赴新疆的飞机上,王震向随行的中央各部委的领导、专家深情地回忆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勉励他进疆后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的情景,介绍新疆的历史和现状,要求大家不辞辛劳、尽心竭力为新疆的经济建设作贡献。到达新疆后,除少数同志随王震活动外,其余分为各个专业调研组,分赴新疆各地调查研究,历时一个月左右,分别对开发新疆的水利、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产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的部门现场办公,当即解决问题;有的返回北京后向所在部委汇报,迅速进行研究、上报,列入国家“六五”计划。

为进一步加深中央各部委对新疆的了解,督促有关建设项目和事宜,王震在听取了近4个小时的汇报后说,新疆的经济建设,要立足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不要指望一切都靠国家的支援;请求国家解决的应是新疆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而自己又解决不了的事情。此后,王震即指示秘书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请他们听取新疆同志的汇报。在王震的亲自安排下,从6月17日起至7月6日止,新疆赴京汇报组先后向国家计委、石油工业部、铁道部、水利电力部、轻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十多个部委作了汇报。各部委的同志反映说:“国家大,新疆又地处边远,我们下去少,你们新疆又来人反映少,我们对不少情况了解得不清楚,听了汇报后心里有底了。”通过这次汇报,较快地解决了新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林业、商业、人才等六个方面的20余个问题。如北疆铁路和博斯腾湖造纸厂一期工程列入国家“六五”勘查设计项目和预备项目;兰新线铁路改造和加快新疆石油勘探、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得到了落实;适当增加大学毕业生分配名额等。新疆赴京汇报组返疆前,王震在病榻上又专门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

对事关新疆经济建设全局的重点项目,王震则倍加关心,千方百计促成。1981年5月18日,王震率中央巡视团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汇报,当他得知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新疆大化肥工程于1980年11月列入停缓建项目时,十分着急,第二天就到施工现场。当他看到已花费2.3亿人民币从日本、荷兰购进的成套设备在露天或简易仓库堆放,从四川等地调集的2000余名专业施工人员却无所事事时,心里更是“上火”。王震用手杖敲着地面说:“我要骂人哩!我也知道,骂人不文明。这样停缓建,长此以往,两个多亿的设备就会变成一堆堆废铁!几千名施工人员还得发工资。不一鼓作气建成,损失太大!国民经济要调整,但绝不能一刀切。”接着,王震要来纸笔急速写道:“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各同志:新疆建大化肥计划已是二十年了。现在设备基本进入厂址,要加强领导,加速施工,讲求质量,动员建设”,“以增加粮、棉、糖、油、肉、奶人民生活必需物资”,来“巩固国防,振兴中华”。写毕,王震嘱咐大化肥建设指挥部即为他拟呈请求开工的正式报告。5月19日下午,王震又在请求开工的报告上批道:“呈赵紫阳总理:我已责成该施工单位立即按照施工计划进度日程施工。详情另有书面报告。”王震返京后,又向国务院有关领导详细陈述了续建的理由。不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委接到国家计委正式同意续建新疆大化肥工程的通知。

1982年6月3日,王震又一次亲临视察了该项工程,亲切会见了施工现场的干部职工和外国专家、技术人员,勉励大家“紧密团结,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加速建设”。王震还多次听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帮助解决有关问题。1986年7月31日,大化肥装置一次试车投产成功。从锅炉点火到生产出尿素,只用了102天,与国内同类装置比,试运时间是最短的,比投资预算节省了2000余万元。闻此喜讯,王震特致电祝贺。

王震还批示或直接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乌苏至阿拉山口段北疆铁路第二期工程列入1988年国家计划和240双公里正线钢轨,60双公里站线旧轨等问题,从而加快了北疆铁路,也加快了“欧亚大陆桥”建设的进度。

对看准的工农业新技术,王震全力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王震积极倡导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地膜植棉试验。1981年1月12日,王震在视察石河子垦区时得知地膜棉试验田亩产270斤时十分高兴,亲自到田间察看,又召集科技干部和垦区领导座谈。然后对石河子垦区领导说:“地膜栽培国外已搞了多年,1957年我访问日本时,日本已普遍应用。地膜栽培省水,发育早,杂草也长不出来,病虫害少,要大力推广,甜菜也可以试验地膜栽培。对地膜要注意回收再用,不行就回收再生,不要污染土壤。”当天晚上,王震在接见石河子垦区新湖农场场长黄金山时,鼓励他将当年3.5万亩棉田一亩不空地改种为地膜棉。当黄金山担心太费工时,王震说:“你们原定1981年棉花亩产70斤,搞地膜可以翻番甚至更多,利润相当可观。这个是费工,但你们有20多万职工,劳动力充裕,完全可以做到。”为了确保地膜棉推广,王震与黄金山当场签了合同:“新湖农场植棉三万五千亩,使用地膜植棉技术措施。单产争取一百五十斤以上,利润一百五十元以上。”王震还拉着陪同视察的国家农垦部副部长张修竹等一起在合同上签字。1月13日上午,王震又与奎屯农垦局局长修新民签订了1981年地膜植棉20万亩的合同。为了调动职工采用地膜植棉的新技术,合同中还写道:“争取单产皮棉一百五十斤以上,并力争向石河子试验场亩产皮棉二百七十斤奋斗。达到第一项亩产指标,则每人可得超产奖金140元,如达到亩产二百七十斤,则每人可得奖金380元。此议向全体职工宣布,进行革新竞赛。”返京后,王震又专门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给新疆垦区安排了农用薄膜。1981年8月13日下午,王震陪同邓小平来到石河子总场一分场视察。望着近一人高、长势喜人的地膜棉,邓小平叫着“王胡子”称赞道:“你来新疆带了个头,把地膜推开了!”198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以《王震以老军垦的名义签订合同鼓励职工生产》为题报道了新湖农场全面丰收首次盈利的喜讯。

王震的讲话在新疆农垦上海支边青年中传达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给王震来电来函表示:青春无悔安心边疆,艰苦奋斗奉献终身。

对不安心边疆的老同志,王震同样进行甚至更严厉地批评。1980年9月,新疆局势不稳,不少人要求调回内地。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部下要求调到西安工作。王震当即回信:“住在原地不动,特此劝告,望深思与多虑……不要乘歪风走斜路……切切所盼。”1981年8月王震在新疆视察期间,一位当年随王震一道长征后又一起进疆的老同志前来看望王震,当王震听说这位老同志已在1974年就调回老家湖南工作后,便劈头盖脸地批评说:“你雪山草地都走过了,现在却当了逃兵,没出息!你就一定要那么封建,一定要死在家乡呀?战争年代,谁想过自己的骨头一定要扔哪里哟!哪里不能埋忠骨。我死了不让你给我送花圈,你死了我也不给你送花圈!”王震越说越火:“西汉的张骞到过新疆,东汉的班超、班超的儿子班勇,清朝的林则徐以及左宗棠,都曾来到新疆。即使这些封建社会的爱国志士,还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西出阳关来到边塞,为开发、繁荣和保卫边疆尽心尽力,我们有的老战士,老党员却开起了小差儿?!”这位老同志被批评得满面通红,连声说:“我错了,我错了,我作自我批评!我还有三个孩子在新疆,我向您老保证,我一定教育他们安心新疆,扎根新疆!”王震这才说:“好,咱们一言为定,你一定要将功补过!”

每次视察新疆,在新疆每次重要的讲话,王震总是勉励汉族同志要热爱边疆,把新疆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左宗棠驻守新疆时同乡赠左公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此鼓励大家在祖国西北边陲建功立业。他还多次与汉族干部职工座谈,殷切希望他们在边疆做爷爷当奶奶,教育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扎根边疆,与各族人民一道,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除此之外,他还呼吁有关部门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大力宣传安心边疆做奉献、扎根边疆志不移的先进典型。1982年10月间,王震看到《光明日报》刊载新疆大学副教授夏熙提出的报纸应加强对默默无闻在祖国奉献多年的“老边疆”进行褒奖的建议时,当即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信中说:“我极赞成在新疆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子子孙孙定居边疆,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实边政策,有如移民实边,屯垦戍边,屯垦实边,援助和团结边疆各民族,共同建设和繁荣边疆。中华民族古代先人、诸多学士、军人、巾帼英雄与边疆中华各民族兄弟结识交往,结姻亲戚,这种可歌事迹见之史书,闻之民间传奇,观之戏剧者凡多。我愚不能文,特请贵报报道中或做文以赞扬歌颂‘实边、‘戍边的爱国主义者。”接到王震来信,《光明日报》遂加强了这方面的宣传报道。1982年12月底,王震看到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期简报中刊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副书记曹国琴热爱边疆的简要事迹。曹国琴原是上海复旦中学的学生会主席,1963年,她和31名同学放弃了留在繁华上海和考大学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塔里木军垦。1980年前后,很多人要求返城时,曹国琴坚定地说:“我不后悔,永远也不后悔,因为我们走过的这条路并没有错。我们离不开新疆,新疆也需要我们。正是边疆的艰苦环境磨炼了我们的意志,看到新疆逐步繁荣起来,我们这些老知青都非常高兴,因为这繁荣中也有我们一份辛勤。”曹国琴还多次表示,“愿将忠骨埋天山”。王震看后,十分高兴。他指示秘书打电话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议要好好宣传这一典型,大力提倡“好儿女志在四方”的精神。

王震十分爱听、爱唱《新疆好》这首歌。在北京或到外地视察,一有机会他便夸新疆好,动员大家到新疆安家落户。他驻地警卫班的战士有几个复员后便被他动员到了新疆。1992年就在他重病之时,仍忍着巨大的病痛,动员守候在身边的北京卫戍区的战士复员后到新疆工作。对已调离新疆工作的老同志,王震则多次鼓励他们退休后重返新疆安家。1986年10月,当他得知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张希钦、工程兵副司令员徐国贤、成都军区原副政委金忠藩结伴退休新疆安家后,十分欣慰,他提笔给这三位原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写信。信中说:“你们把天山当成你们的家乡和归宿,是光荣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公民。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祝你们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团结友爱,欢度晚年,为祖国的安全,为世界和平,为共产主义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由于王震的表彰和这三位老同志的示范,使一些调离新疆的老同志退休后重返新疆落户。

王震强调,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各级领导关心群众疾苦,为大家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创造条件。1984年3月3日,王震在中央广播电视部总编室编的《情况》中看到,新疆汉族干部不安心于新疆的原因之一,是经济负担较重。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取消了15%的边疆津贴,而其他边疆省区仍有边疆补贴;新疆的生活补贴是按1953年的物价定的,而物价涨了好几倍。新疆的汉族干部职工,在内地大都有亲人,他们回内地探一次亲,一般花费都在千元左右,但其中能报销的路费仅有200多元,因此《情况》建议恢复边疆津贴。王震在这份《情况》上批示:“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王恩茂同志,请指定人研究,如何解决,有何意见,盼复我一信以便考虑向中央作建议。”1984年4月19日,王恩茂给王震复信说:“关于恢复边疆津贴,近几年来干部群众呼声较大,我们也反复进行过研究。鉴于新疆属边疆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汉族干部、职工几年回内地探亲一次花费较多。为鼓励汉族干部职工安心边疆,并争取内地汉族干部继续支援边疆,我们意见是恢复边疆津贴比不恢复好。”信中还提出了恢复的几种具体方案。王震将来信批给国务院有关部门。1988年,中央正式批准新疆恢复边疆津贴。

王震十分关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居住条件的改善。他鼓励兵团改革建房形式,提出实行自建、互建或自建公助的办法。1985年春,他召集兵团领导同志商议此事,提出“在住房问题上应是以连(排)为统一规划,在有利于武备的前提下,帮助军垦职工自建家园,逐步形成以团部为中心,平战结合,屯垦戍边的现代化小城镇群,以促进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有利于边防的安全和巩固”。在王震的关怀和指导下,兵团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深处建起200个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小城镇,以独有的风姿屹立于天山南北。兵团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各族干部职工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将军忠魂伴天山

1993年4月5日上午11时30分,王震的骨灰伴随着鲜艳的月季、菊花和玫瑰,撒落到大雪初霁、晶莹夺目的天山之巅和他魂牵梦绕的石河子垦区。

与此同时,新疆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追思着将军的丰功伟绩。人们清楚地记得,1980年10月16日,王震视察新疆返回北京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疆》的长篇文章。文章结尾写道:“‘革命岂须桑梓地,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希望在新疆工作的同志们,都能一如既往,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把祖国边陲保卫好,把新疆建设好。我虽年过古稀,身患疾病,但是,我的心是和新疆各族人民连在一起的,我期望新疆更加繁荣昌盛。我十分拥护我们党和国家不搞党政军领导干部终身制,在我们党召开十二大的时候,倘若我还活在人间,我将申请辞去党的领导职务,退休到新疆来,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繁荣、昌盛而奋斗到底!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在四个现代化实现之日,同新疆各族人民共享欢乐,同庆胜利。”

人们清楚地记得,1982年6月2日,王震在乌鲁木齐接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交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全体代表及兵团、各师部分领导和兵团机关处以上干部时说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多年了,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现在也五六十岁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了。今年下半年开党代会,我准备辞掉一切职务,到你们这儿来离休。我这个人好讲真话,爱管闲事。你既然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得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要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人们更难忘的是,1991年8月16日至24日,在原中顾委常委萧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赛福鼎,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马万祺的陪同下,王震以83岁高龄回新疆视察工作,看望各族人民。在9天时间里,王震不顾年事已高,越天山,穿戈壁,走绿洲,视察了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巴音郭楞等市州。他深入田间地头、农民家中、兵团农场、石油探区、驻疆部队调查研究,亲切会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和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干部,看望离退休老红军、老干部、老农垦、老劳模、老知识分子和各族干部群众,亲切与他们见面握手、合影、座谈,先后有4000多人受到王震接见。在石河子垦区,他不仅与部分老农垦促膝谈心,而且与农垦第二代、第三代座谈。他深情地说:“你们父母、爷爷、奶奶走过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是无比光明无尚光荣的道路。希望你们要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永远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8月23日下午,在与新疆党政军领导干部话别的座谈会上,王震又一次十分动情地说:“我在1980年曾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毛主席,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同各族人民守卫在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疆。”24日上午,王震特意穿上维吾尔族民族服装返京。在机舱门口,王震久久地挥动手臂,向欢送的人群致意。在舱门就要关闭之时,王震缓缓地弯下腰,向新疆大地、向新疆各族人民深深地鞠了一躬。

王震对祖国、对新疆、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永远教育、温暖和感奋千百万在新疆工作的干部、职工。他艰苦创业、不息奋斗的伟大精神和“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谆谆嘱托,永驻新疆各族人民心间。(续完)

(责任编辑李树泉)

猜你喜欢
王震新疆
“要是”的作用
抢着去边疆的王震
“办”“为”和解
“慌”与“没有慌”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