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
“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北京四中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概括和表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师工作的职业特征,也体现了四中对教育的理解。“以人育人”不仅是指教师育学生,还包括学生育教师、前人育后人,即用四中校友和他们留下的精神文化来育在校的学生。有了学生、教师与家长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共同发展”则是“以人育人”的必然结果。因此,这里所说的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的发展,还包括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家长的发展,并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努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需要教师的智慧。但是教师的智慧从何而来?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我认为,仅仅照搬书本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没有亲身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深刻思考,就不可能产生智慧。
本文就教师智慧以及智慧如何产生的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可以用三部分内容来模拟和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师的智慧首先来自于教师的魅力,教师失去了魅力,教师的智慧就无从谈起。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的智慧可以用教育的效果来衡量的话,那么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认识过程来看,学生了解教师应当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教师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他的外在表象,如仪表、举止、谈吐,进而是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的情感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等等。大家也许要问,四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四中教师的工作。前不久,我阅读了化学组刘银老师写的全班学生的家访记录,从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学生,也了解了这位年轻母亲的假期生活;在初中部我曾看到过许多本这样的家访记录,透过记录你会看到四中教师为了解学生而奔波的足迹;年级组长田军老师几年来坚持每周利用下班后进行家访。面对一个散居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拥挤都市中的学生群体,教师家访所付出的辛勤是可想而知的。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四中教师为什么还要坚持进行家访?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这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还有语文教师黄春,他谢绝了大量的校外授课和家教邀请,全身心地指导学生文学社团和编辑社刊的工作;还有语文教师寒露,他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编写话剧剧本,我想他一定是全国不多的能编写专业剧本的中学教师之一;还有化学实验员时新华,她也很可能是唯一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中学实验员,这基于她多年来对化学实验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创新;还有李京燕等一批科技教师,他们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用自己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还有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多年如一日手领小学生过马路的武丕显老师,他当之无愧地被学生推选为感动四中的人物,等等。教师的人格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尽管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但却是四中教师人格自然而真实的流露,这些是“以人育人”最鲜活的教材。
从更深的层次讲,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教师的智慧。但是,没有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育者的智慧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第二部分,我用几个故事来说明四中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确切地讲,是对教育价值的追求。这是教师智慧的核心。我们常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这种境界的教育,需要教师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有的放矢,正确引导,这就是教育者的智慧。数学组的程国红老师敏锐地抓住学生暴露出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创设自我教育的生动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自己去认识和解决学习价值的问题,使全体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英语组的阎婕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自己去解决相处过程中的问题,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合作,学会相互欣赏,学会相互支持。我所知道的这样的故事在四中还很多,这些故事的普遍性说明了在四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理念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一致。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能够运用平等、尊重、启发和耐心守望的方式来引发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无不透射着四中教师智慧的光芒,无不体现着四中教师对教育规律的高超把握和运用,无不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我时常为教师们这些堪称艺术的教育作品感到惊叹。
谈到行为的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触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这就是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这所学校的师生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群体行为。在四中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流传着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这是四中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故事被一代代四中人传诵和模仿,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经验,一种原则,一种传统,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这就是四中的学校文化。前不久,我从电视中看到一则新闻,一所医院的急诊医生将一位冠心病患者误诊为喉咙发炎而延误治疗致病人死亡,我为这位医生的草率和冷漠感到震惊。这使我想起了四中2003届的毕业生惠尚懿,也就是当年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团长韦尔布鲁根的那个女孩。她毕业后升入协和医科大学,据说在医院实习时,她对每一位病人都极为负责,无微不至,每份病例记录都达到4000字以上。我想她这种职业精神一定不是凭空生成的,你也许可以从四中教师如何去绕制线圈的故事中找到这种精神的痕迹,从四中教师为家访而在拥挤的街道上奔波的情景中找到这种精神的痕迹,从四中大力倡导的以“敬业、爱岗、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中找到这种痕迹。四中提出“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将教育描述成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其实教育本来就应当是简单而质朴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你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首先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受教育者身上所体现的获得性品质一定会来自教育者。就在几天前,退休多年但仍默默无闻为四中工作的陈颖老师对我说,非洲紫罗兰是非常名贵的花种,世界上共有35种,我们已成功繁殖了20多种。繁殖的技术很简单,成本也很低,建议让学生去教会一些残疾人,并提供一些材料,使他们能获得生存的能力。听到这番话,我心里异常感动。这就是四中教师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教师的行为和信念才形成了四中的文化与精神。当真正体会和理解了这些之后,也许你就不会对丁艺莎、李赛、王倞、惠尚懿他们所表现出的大气、善良以及严谨负责的精神感到惊奇了。
我还想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的管理才能使教师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智慧的教师也同样需要管理,管理智慧的教师需要智慧的管理,而智慧的管理需要管理的智慧。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复杂但却是十分简单的逻辑。四中的环境是宽松的,我们努力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成功搭建平台,努力使他们从工作中享受到快乐与幸福,努力使每一个教职员工成为学习型的四中人,发展型的四中人,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四中人和幸福的四中人。而幸福的四人中就表现为衣食无忧,享受工作,取得成功,赢得尊敬,获得发展。在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较高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四中没有规定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多少作业,没有规定每月必须安排多少次练习或测验,没有规定教师必须坐班,也没有要求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必须采用同样的教法使用同样的素材或例题。四中鼓励教师在教学上积极探索,百花齐放,形成风格,各具特色,这些都体现了四中环境宽松的一面。但是,我们却采用强迫的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思考教育,理解教育,强迫每个教师必须撰写《我的教学观》征文,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课题研究,必须完成学术论文等等。四中也不能容忍价值观不同的教师,所谓“同道不同术”,“道”就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与追求,“术”就是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我们提倡“敬业、爱岗、爱生”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就不能容忍不敬业、不爱岗、不爱生的行为;我们提倡尊重学生,就不能容忍损伤学生人格的行为;我们提倡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就不能容忍只顾考试分数而不顾其他的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就不能容忍教师有任何欺骗的行为等等。在这方面,四中又显得很不宽松,很不人性,很不讲情理,似乎很不“以人为本”。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智慧深深植根于学生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精心培育学校的文化,就成为学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学校文化的培育,在于倡导,在于挖掘,在于提炼,在于传承。如果用操作性的语言来描述,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自己的语言就是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的教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和书写历史,但我们今天所作的事情能不能成为学校的文化,关键是看我们今天的故事有没有精神的内涵,有没有传承的价值。我常想,30年后或50年后,我们的后辈子孙也许不会记得今年有哪些学生考进了哪些学校,但他们会记得今天发生在学校中的那些闪耀着教师智慧之光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就是一所学校独有的教育语言,它诠释的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者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与追求。这才是学校特色或差异的本质。
每个四中的教师都有许多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技巧,但这不是四中教育的唯一追求。我们首先培养的是人,因为他们的道德、他们的善良、他们的人格……都会深深影响着未来的社会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