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颍
《规划》要求经济区要在西部地区实现四个“率先发展”,并将其定位为“一个高地,四个基地”。但无论是“新要求”还是“新定位”,将经济区打造成“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都是被排在第一位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用这句话来形容激荡在广大天水-关中地区人们心中的那种自豪感和兴奋劲,似乎并不为过。
“这是我们天水和甘肃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里,”在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时,天水市的一位政府官员兴奋的表示,“没想到,这一出现便是担纲主角。”
在上述不愿具名的官员看来,尽管最近几年,国家批复了不少区域经济增长极,但基本上都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带,很少涉及到大西北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第一次,“这意味着大西北地区终于有了自己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赋予了其和成渝综改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区相同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昭示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关中-天水经济区将和成渝、北部湾经济区一起担负起为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探索新路径的历史使命,更预示着之前由陕、川、渝共同提出的组建“西三角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梦想将更加接近现实。
内陆开放新高地
按照《规划》的要求,关中-天水经济区要在西部地区实现四个“率先发展”: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与之对应,国家对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一个高地、四个基地”,即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无论是“新要求”还是“新定位”,将经济区打造成“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都是被排在第一位的。在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现任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徐山林看来,这意味着经济区承担起探索内陆开放开发新模式的国家使命。基于此,“今后国家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还是体制创新方面都将赋予经济区更多的权利。”
“当初东部沿海各经济特区是以政策优惠吸引投资的“植入式”发展,不涉及体制等深层次问题,而这一轮包括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内的各大特区,均担负着体制创新的责任,必须从创新中寻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徐山林表示。
因此,在徐山林看来,经济区要实现“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和新定位,开放开发就不能再停留在30年前“要政策、要投资、减税让利”的层面上,必须在人才、机制、技术、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化改革,拓展创新空间,探索新体制,释放新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这与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李应明在6月25日国新办就《规划》发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表述的观点不谋而合。“有些东西没有条条框框,要探索,大胆向前走。”如果大家都认为一个工作很重要,那就应该“抓紧做”,坚持下去,踏踏实实的把它做好做实。
李应明表示,支持“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开展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试点,既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军民、学校科研院所和地方经济之间的脱节问题,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对全国来讲,也具有示范性意义。所以,西安作为示范基地,应该说既有需要又有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让他敢于试,这就是给政策。”李应明强调。
而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除了要具备大胆闯、大胆试的魄力外,还应该具备过硬的自身条件。而这正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
从战略区位来看,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从科教实力来看,这里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从工业基础来说,这里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而从文化积淀层面来讲。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此外,随着经济区核心城市西安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关中—天水经济区辐射大西北的态势正在形成。依托交通体系的丰满,经济区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的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地区发展。受此带动,经济区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带已初步形成。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
西三角经济圈成型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按照《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力争把经济区建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这样的目标描述,在众多陕西省的官员和研究人员眼里,意味着之前由陕、川、渝提出的共推“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开始变得更加真切。
“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内容是,以分布在西部的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支点,通过他们的联合,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格局的形成。
从地理位置来看,重庆、成都和西安均位于中国西部,三座城市刚好围成一个指向东北的等腰三角形,而从当前经济版图的划分来看,这三个城市又分别是三个城市圈的核心,故名为“西三角经济区”。
在今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正式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在重庆方面看来,“西三角经济区”以渝、川、陕三省份为腹地,便于将域内城市连接成为城市群,从而便于实现区域经济的整合和提升。该经济圈还将产生一个强大的辐射区,第一层为甘肃、贵州和湖北,第二层为云南、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
而这样的表述也得到了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的赞同。在他看来,西部大开发有三大重点区域,一个是泛北部湾,一个是关中天水,一个是成渝地区,“西三角”这个概念将西南和西北两个板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板块,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效应和辐射作用,对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地理上的“密切”相连和主观上的合作意愿之外,决定“西三角经济区”落地的真正原因是三座城市之间的互补性。
从产业特征来看,西安科研力量与研发能力较强,航空航天领域水平高,但受产业基础限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偏弱;成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其航空产业与西安互补,电子信息产业也相对发达;重庆市制造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从资源情况看,陕西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下滑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也极具吸引力,另外就是三地还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可以形成内在的发展动力。
此外,在分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国家对成渝经济带的批复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而且,“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被明确的写入规划。这样,三座城市都具有了新一轮体制改革中的相关探索命题。成渝地区探索的统筹城乡发展同样是陕西省和西安现实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而西安市正在申请的统筹科技资源的探索也是成都和重庆需要突破的体制瓶颈之一。
“现在三省市高层已经在推进西三角经济区,三省发改委也已经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工作机制。”6月20日,在回答媒体就三省市共建“西三角经济圈”工作进展情况如何的提问时,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权永生透露。
区域经济增长极?
虽然,“西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已进入实操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战略构想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包括陕西省在内的三省市正在研究,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权永生说。
事实上,之所以还在研究阶段,是因为三省市对自身的信心还不是很充分,还有顾虑。对此,就连经济圈中唯一的直辖市城市——重庆,也毫不隐讳。
“单靠重庆总量不足,势单力薄,希望延续国务院提出的成渝经济概念,在西部打造一个三角经济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今年两会期间在北京表示。
薄熙来认为,若单独来讲,目前重庆、西安、成都都一样,城市的基数还比较小,无论是从经济总体量上还是从经济辐射能力、范围上来讲,都难以承担西部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只有三地联合,做大基数,才可能使经济总量占到全国GDP的10%以上,西三角经济圈才可能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
这与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主任杨开忠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人口、经济活动密集程度来看,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目前并不具备成为经济区的条件。”杨开忠说,但把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使之在某种程度上“联成一体”后,充分利用人口、空间相对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优势,能够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条件相同、地理相近地区之间基于经济联系,设立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系共同对抗来自国内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这也正是未来三地该走的道路。
而所幸,在经历了10年的西部大开发以后,目前,西安、成都、重庆三城市已经形成1小时经济圈,高速公路和铁路城际专线3小时经济圈也指日可待。而西安到成都的城际快速已经在勘测,今年就要动工,同时,西安到兰州、兰州到重庆的铁路也都在规划中。
“三座城市时空距离的靠近,在方便人员往来和资源整合的同时,也让西三角具备了足够的支撑。”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信在5月21日的大关中发展论坛上公开表示。
按照统计,现在的西三角总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GDP总额1.5万亿,占全国的6.3%,占整个西部的33%。
杨广信称。“西部大开发到今年10年了,总结10年的经验,我们要把西部的发动机整合起来,也就是把西安、成都、重庆整合起来。”
而陕西当地学者甚至已经提出,“关中将是未来10年内国家经济版图中新的增长极。而关中与成渝两大经济区融合,将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