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欣然 胡潇滢 等
中行 建行 蒙牛 他只撮合大交易 方风雷:告别仕途的银行家
■文 / 刘欣然 胡潇滢 等
在过去10年国际投行聘用的中国交易撮合者中,方风雷是唯一不谙英语、没有西方学位的人。在全球金融与中国政治交汇的这片变化莫测的领域中,他是最敏捷的导航者。
现在的方风雷是投行界标杆人物,他的名字从来都是和大交易联系在一起的。
蒙牛收购案中,方风雷旗下的厚朴基金与中粮集团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厚朴基金持股30%,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总投资61亿港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最大一宗交易案。
厚朴的这笔投资,是今年第三次惊动市场。往前推1个月,由厚朴基金牵头的投资团一举接下了美国银行手中的135亿多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股份。总价高达73亿美元的此次交易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一宗股票配售交易。而在今年1月底,厚朴从苏格兰皇家银行手中接盘了中国银行H股的部分股票,整个交易涉及资金6.5亿美元。
厚朴基金首期规模25亿美元,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蓄势待发,只有零星投资,直至今年才有这些“大动作”。
到今年为止,方风雷已入行10多个年头。过去10年间,在国际投行聘用的中国交易撮合者中,他是唯一不谙英语、没有西方学位的人。尽管如此,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在全球金融与中国政治交汇的这片变化莫测的领域中,他是最敏捷的导航者。
方风雷的父亲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行政职务,1968年“文革”期间,16岁的方风雷被下放到艰苦的内蒙古农村,3年后参了军,上世纪70年代末考入中山大学,毕业分配至外经贸部,后来去了河南省外经贸厅。1985年,33岁的方风雷已经是厅局级干部了,职务是河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方风雷的能量在这个时期初露峥嵘,他锐意改革,将河南省最大的4家外贸公司捏合在一起,成立了中原国贸和中原集团,他本人也成为外贸体制改革小组的成员。随后方风雷参与我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设计和筹备工作,事业第一次和金融业挂上了钩。
有说法是,正是此时方风雷得以结识王岐山。王岐山当时担任北京农村改革政策研究所所长,到河南进行实地调研时遇到了方风雷。王岐山欣赏方风雷的才干,深信其潜力,将他送到美国学习金融业。说法不可考,但确凿无疑的是,这次出国学习成为方风雷人生最重要的转型。从此他告别了前程远大的仕途,成为一名“不以商人自居的银行家”。
从美国回来后,方风雷奔赴热土海南,供职于海南银泰科贸公司,该公司隶属于建设银行。王岐山当时担任建设银行行长。方风雷注意“高位蓄水”,积累人脉,“跟随高明的老师学习”的特点由此开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1999年9月,志在必得的中海油赴美上市,结果在投资者对其海上石油专营权的诘问中功败垂成。第二次上市时卫留成(时任中海油总经理)见到方风雷(时任中银国际总裁),第一句话是:“我记得1999年上市失败时你曾经给我发了封传真,鼓励我。”2004年方风雷受命解决海南证券危机,并且由此引出高盛高华的成立,卫留成当时担任海南省省长。
另外方风雷和顶尖的经济学家刘国光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因此在决策层的智囊团中建立了自己的另一个圈子,从而增加了手中的砝码。
方风雷的一位同事曾经说:“如果有谁需要公章,就去找方风雷。”
1992年冬天的时候,趁在特拉华州参加弟弟婚礼的机会,方风雷通过经济学家刘国光,见到了时任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重庚。
后来有人写道,“两个人相处得挺好,花了很多小时讨论金融和经济问题。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游览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站在大熊猫的面前,他们讨论了中国成立一家投资银行为国有产业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想法。”
1993年年末,林重庚向国内递交了一份“关于申请成立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报告”。很快,王岐山让方风雷北上参与中金公司筹备工作。最初的时候,外方合作伙伴考虑高盛,但是高盛执意于独资,于是摩根士丹利成为最终的选择。
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挂牌成立,王岐山担任中金公司董事长,摩根方面派任总裁。摩根方面希望中金公司是自己在中国内地的一颗棋子,而王岐山更希望中金公司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中金公司里中方和外方的关系和斗争因此极为复杂。摩根在3年时间里先后换了5任总裁,最后放弃努力,不再往这一职位继续派驻人员。
方风雷虽然只是副总裁,但他在关键业务中的推动力,巨大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以及对公司的控制力,使其成为中金公司的实际管理人。这一点,正是王岐山将方风雷送入中金公司的意图所在。
尽管从来没有投资银行经验,但是方风雷与那些华尔街来的投行精英们的工作作风明显不同,也更适合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前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麦健陆在他的《同床异梦》一书中这样写道,摩根方面和“中金公司的海归银行家们曾一度看不起方风雷,认为他就是一个对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一窍不通的乡巴佬。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其实他是精通中国商业作风的大师,而他们自己对这种作风一无所知”。
1997年10月中国移动首次公开发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27.7亿股,融资42.2亿美元。中金是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主经办人、联席保荐人。这是截至当时亚洲除日本之外的最大规模的IPO,“整个沟通过程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方风雷在5个月时间里沟通好了一切。”
方风雷一战成名。此后,2000年4月的中国石油,6月的中国联通,10月的中国石化上市,包括2000年4月新浪网首次公开发行,中金公司都是当然的不二人选。“方风雷是这些交易中唯一真正的创造者。”他将这些交易的外方承销资格送给了高盛而非摩根,大失所望的摩根最后放弃了中金公司,成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者。
2000年方风雷离开中金公司,在香港中银国际和工商东亚短暂停留之后,2004年再次震动市场。在他斡旋下,高盛一次性掏出5.1亿人民币为海南证券解决挪用保证金黑洞,继摩根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0年之后,为自己争取到了第二张“门票”。
1990年代早期,海南证券被认为是中国证券零售商的先驱者,到2003年却已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终于被证监会下令托管。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向高盛掌门人保尔森寻求帮助,但高盛不愿意投资任何历史复杂不清的证券公司,商谈一时陷入僵局。2003年6月,方风雷和王岐山加入了商谈,并帮助中国政府和高盛把商谈继续下去。
最终,高盛“捐出”约5.1亿元给一个基金,用于偿还陷入困境的海南证券的债务;高盛还在证监会批准的前提下,向方风雷提供8亿元贷款。证监会批准联想控股、方风雷等6方组建高华证券,高华证券与高盛设立一家名为“高盛中国”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其中高盛持有33%的股权。购买进入中国证券业的“门票”的支出,加上计划为“高盛中国”出资约50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高盛的总开销在2亿美元左右。至此,高盛得以在华建立一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资投行。
在高盛130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成立过合资公司。高盛的理由是,金融机构里文化的作用很强,不能合资。但这一次,高盛把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未来押在方风雷及其强大的人脉关系上。
这笔交易奠定了方风雷作为终极交易撮合者的名气。在他的帮助下,高盛很快超越了中国投行领域的其它外资机构,包括仍在中金投资上较劲的摩根士丹利。
但在2007年,随着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本土私人股本基金的发展,方风雷看到了他的下一个重大机会,而同时高盛的运气也到头了。
在众多的争论和谈判之后,方风雷与毕马威中国前任主席何潮辉,以及高盛前资深银行家王理查合作创办了厚朴基金管理公司。尽管方风雷决定离开高盛,但厚朴初始规模为25亿美元的基金,仍有高盛和新加坡淡马锡作为基石投资者。正是这一妙举,确定了方风雷作为中国最聪明操盘手的地位。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07 邮箱:lvyixinpeiji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