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现任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鞍钢教授是现代中国研究领域学术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学术界思想活跃,成果显著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学术界和公共政策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他前瞻性地提出的若干重大发展与改革建议,先后被政府所采纳。
2000年创办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出版国情报告,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决策知识和资讯,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决策的咨询。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河道断流频繁,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除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用水需求迅速增加之外,究其社会管理层面原因,还在于:一是流域统一管理尚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保障机制仍很脆弱,水资源总量控制难以有效落实;二是流域各地用水效率低下,地区之间用水效益很不平衡:三是流域水资源分配与管理矛盾日趋激烈,仅靠国家所有制的资源管理体制,虽然在实践中有它的有效性,但很不完整,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效益成本加大。而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现行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盲区。在这种主要靠行政手段的指令性配水模式运作下,用户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既无参与权又无表决权,实际上还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此以往,不适应维系相关利益集团的矛盾协调。
鉴于此,我认为,治理水问题的最终途径在于,从以“控制”为核心的传统治理模式,转向以“良治”为目标的现代治理模式。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流域治理应从单一的工程治理走向包括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综合治理:转变流域治理模式,从主要兴建运营工程转向为公共服务;改革传统的公共水利投资机制;设立由沿河省区平等参与的全流域水资源协调委员会,形成民主协商机制,逐步实现广泛参与,提高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开放度;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综合利用水权和水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流域用水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
实行“良治”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从越位到归位,从缺位到补位;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参与、权利相度、从自上而下到互动合作:解决好信息公开问题,打破信息封闭与扭曲,降低管理成本。
当然,“良治”治理模式的实现,也需要一个过程。譬如,黄河是世界上一条最为难治的河流,几乎凝聚了中国所有的水事矛盾,是中国水问题的缩影。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许多工作具有很强的开拓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因此,现阶段必然要依靠复杂的、混合的制度安排。既需要计划,又需要市场:水权有必要明晰,某种程度上又不得不模糊;既需要地方民主参与,又必须有中央权威拍板:流域整体上既需要集权统一管理,在基层又需要分权和自治管理。下一步要着力于水权转换,建设水市场,解决水价过低问题,协调好各个方面之间的用水需求,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中国水管理改革的突破口,加速推动流域治理开发与管理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