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鲁榕
作为当代新闻工作者,身处社会变革与转型的时代,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万象,决不能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在新闻实践中,应避免“盲目性”与“盲从性”,充分发挥好舆论的监测、预警和导向功能。
一、应具有清醒的历史意识。
什么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无疑,“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就是今天的时代精神和主旋律。新闻记者要满腔热情地歌颂、宣传这一时代精神,始终高扬这一主旋律。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必将是一场更深刻、更宏大的历史进程,是又一次社会规模的努力、转机和过程。历史的运动难免伴随着历史的冲动,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全然表现为“自觉行动”,变化中的事物本身也带有某种不确定性,一种现实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新闻记者作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和时代精神的倡导者,不单要有强烈的时代感,更必须具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克服自身的“盲目性”与“盲从性”,才能在大海航行中不迷失方向,履行“瞭望者”的职责,担负起“瞭望者”的使命。
二、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敏察力与对未来的预见。
现实生活其关系是如此错综复杂,其色彩是如此丰富斑斓,其变化发展又是如此迅疾、令人炫目。对此,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正在变化的各种观念,如何不断地开拓新闻报道的题材面,如何反映、揭示新的社会关系的信息和新的道德萌芽,如何凸显真实的、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并追踪与预测其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是摆在当代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面前的新课题。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新闻记者多方面的素养和努力,但其中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要求新闻记者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观察力与对未来的预见能力,有较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新闻记者一方面应该具有对社会生活进行“聚焦透视”的能力,通过对事件的深度剖析,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是我们所以特别强调记者要“三贴近”的原因。只有“做自己时代的悲喜剧的直接观看者和积极参加者”,才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能力、敏锐观察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另外,记者还要有对现实生活进行“散点透视”的能力,要能够从单个和局部事件中“跳”出来,以冷峻和客观的态度审视各种社会现象,洞悉彼此之间的联系。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社会生活也是多样性的统一。新闻记者要比一般人发现得早一些,看得更深一些、广一些、远一些。这样,才能使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预见不致淹没在当前错综复杂的问题中,要能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历史的声音”,热情地歌颂那些萌芽于今天,而必将成长、成熟于明天的新生事物。只有做到了这些,新闻记者在其新闻观察和新闻实践中才能克服片面和浮浅,避免“盲目性”与“盲从性”。
三、立足时代制高点,确立宏观视野。
记者要立足时代的制高点,确立宏观视野,把握历史进程,追求哲学思维层次上的成熟。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社会条件下,人民的创造性生活实践就是在创造历史。新闻记者处在这急遽变化的历史运动中,特别需要其具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眼光。新的历史是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辩证的因果关系。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航程,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新闻记者首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反思昨日、审视今天、展望明天,揭示“昨天——今天——明天”这一历史发展的内在根据。记者的新闻观察和新闻实践必须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只有站得比生活更高一些,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历史规律,才能俯瞰复杂社会生活的各个流向,洞察一切潜藏的激流暗涌,从而避免对现实生活作出错误的认知和判断,真正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功能。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清醒的历史意识”是其“敏察力与预见力”的必要前提,而新闻记者只有同时兼具二者,才有可能立于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其宏观的视野,全景式地“瞭望”茫茫大海,担负起“瞭望者”的使命。
(作者单位:樟树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