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爽
腔梗是腔隙性脑梗塞(也称脑梗死,简称脑梗)的简称。对于脑梗塞,人们并不陌生,但在其前面冠以“腔隙性”三个字,便使人感到费解,更有人为这个“梗”字而感到紧张和恐慌。那么,腔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呢?它和脑梗有何异同?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患了腔梗有什么后果?应该怎样防治?就读者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本期特约神经内科专家细说腔梗的来龙去脉。
腔梗常发生于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是导致腔梗的主要原因。同时,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等也是引起腔梗的重要原因。
腔梗和脑梗虽非同一个疾病,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如果把脑梗看做一个大家庭,那么腔梗便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大家庭中共有七八个成员:“老大”脑血栓;“老二”脑栓塞;余者分别叫腔隙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及无症状性脑梗死,等等。
腔梗与脑梗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梗死的部位和大小不同。在脑的底面(医学上称颅底)是脑血管的主干,而深入到脑实质内部的则是其细小分支。这些小分支一旦闭塞,便在脑的深部形成小的梗死灶。坏死的脑组织软化,最后形成了小腔隙,故名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的病灶多数在15毫米以下,有的只有几毫米,CT常难以发现或确定,只有核磁共振检查才能发现。
腔梗如果没有影响到关键部位,病人症状常很轻微甚至无症状。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病人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肢体无力、麻木、手笨拙、动作不协调、发音困难、头痛、头晕、健忘等。如果腔梗反复发作,梗死病灶累积到一定数量和程度,便会引起比较严重的症状,如偏瘫、失语、智力衰退,甚至痴呆。
腔梗和脑梗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对于发病时间比较短(4~5小时以内)且症状比较严重者,如果符合溶栓条件可以采用溶栓治疗。对于不需要溶栓或不能溶栓的患者,以及恢复期患者,可酌情选用抗血小板和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血压不能降得过快过低,要用平时的血压作为参照,以免导致继发的脑循环障碍。对于有瘫痪、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的病人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实际上,对于腔梗的治疗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二级预防。即根据每个病人发生腔梗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治疗,以预防腔梗再次发生。
除了少数特殊部位的腔梗可能引起严重后果,以及反复发作的腔梗预后比较差外,大多数腔梗都恢复得比较快,预后比较好。
对腔梗的态度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必因“梗”而忧心忡忡,精神负担过重;也不可因为症状很轻甚至没有症状而满不在乎。而应把腔梗当做一次鸣响的警钟,警示自己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预防今后发生新的其他部位的腔梗。具体措施即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以及心理平衡。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以及血脂异常者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达标。同时可酌情口服抗血小板药小剂量阿斯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