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初
报载,杭州市十五家园社区有一位95岁的“三好老人”史秀峰,经常给年轻人让座。记者亲自记述了他一次让座的经过:
一次,史大伯去杭州余杭买麻酥糖和麻糕送给朋友。在公交车上,他看到一位疲惫不堪的年轻小伙子,就把座位让给了人家。周围的人充满了感动和惊奇,小伙子也不好意思,推让了好一会儿才坐下。
事后,史大伯对记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很是辛苦。他们经常给我让座。不过我身体好,有时不需要这个座位。有些年轻人比我更需要!”
无独有偶,《华商报》也报道了同样的故事:今年2月10日上午8时左右,一辆中巴车行至西安市电子西街南山门站,一名肩挎笔记本电脑的20多岁的小伙子上了车,小伙子双眼通红,不断打着哈欠。
“坐我这儿吧!”一位六旬老人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不不不,这怎么行,您快坐!”小伙子一下脸都红了。老人一边把放在座位上的两大包菜往外挪,一边坚持让小伙子坐了下来……
老人给年轻人让座,这不是搞反了吗?其实不然。
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关爱我,我关爱你;我礼让你,你礼让我……文明互动,构建和谐。正如歌词里说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家园!”
遍拾“遗言”
□ 刘翠岭
前些天朋友出了道脑筋急转弯题目:“什么书在书店买不到呢?”她公布答案是“遗书”。我则开玩笑地告诉她,“遗书”难求,“遗言”却可以俯拾即是,我现在常常说写着我的“遗言”,这让她一脸错愕。
细细想想,当我们怀念起一些已经永逝的亲友,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们曾经拥有的一言一行,那些他们曾经表达出来的主张,不就是他们的“遗言”?
我已是个银发族,我很珍惜现在还拥有的思考能力,趁着头脑还清晰,除了平日与亲友探讨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更努力地将想到的主张用文字表达出来。有几次,我将一些主张写出来,获得报社的录用,心中多了一份喜悦,也让我更加肯定那些主张的正确性。
从某一个角度而言,现在我也正在写着我的“遗言”,只不过那是活的,还在随时修正中。得知先生、孩子经常从我的博客中看我的文章,我感到很欣慰,希望借着我传达出来的信息,他们可以体会我对这些“遗言”的认真和认同,当有一天我被迫停止述说时,他们对我的“交代”应该不虞匮乏了吧。
常听到往生者的家属感叹说:“他什么都没交代……”然后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平日多倾听家人的声音,应是你我不可缺少的人生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