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老人”同样需要关注

2009-09-10 04:43
老同志之友 2009年16期
关键词:王女士老龄关心

肖 燕

前不久,上海浦东上南路某小区一位六旬老人胡老太在家中去世近两年才被发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促使人们更加关切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统计显示,至2008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00.57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为18.80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1.35%。

老龄专家表示,像胡某这样的年纪,正处在老年人的“门槛”上,因此容易被忽视,而这类老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准老人”,他们在心理上往往非常要强,甚至会因逞强而拒绝关心,因而更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

专家说法对独居老人的关心是多方面的

“胡老太的事情并不代表上海的独居老人关怀工作做得不好。”一名老龄工作专家表示,以老龄工作对象来说,60岁以上属于老年人范畴。但60岁正处在老年社会的门槛上,年龄比较尴尬。一般而言,对独居老人的关爱主要集中在70至80岁年龄段,而60岁出头的老人通常比较健康、活跃,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因此容易被忽视。

专家认为,对独居老人的关心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关心往往更为重要。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如果不能时常探望老人,多打电话是简单高效的一种方式。“处在60岁门槛的老人,心理上往往非常要强,甚至会因逞强而拒绝关心,最后形成逆反心理。”专家表示,老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独居老人,心态也应该调整,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另外,不仅年迈的老人渴望关怀,那些50岁至60岁的“准老人”更需要理解和关怀。在心理上,他们大都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正经受巨大心理落差的考验,调整不好,很容易身心俱损。

事例分析退休老人各有各的烦恼

1.抑郁型:我真的老了吗?

陶先生原是某单位的老总。今年二月退休了。起初几天,他感到特别惬意,好心情保持不到一周,就迅速被另一种恶劣心境给吞没了—孤独、寂寞、失落、伤感。

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记忆力也不大如前,有时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又过了没多久,陶先生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而且整个人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动不动就对家人发脾气……经过检查,心理医生认为陶先生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郁症。

专家分析:对于忙惯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闲下来,生活就会顿时失去目标和意义,如自己平时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情况就更糟。这种障碍不及早排除的话,不仅会让晚年生活闷闷不乐,甚至还会引发严重心理疾病。

2.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半年前退休的吴女士曾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处长,虽然没有了工作压力,家庭生活也会舒适,她却整天喊累,而且还常常出现胸闷、头痛、心慌的症状。

原来,吴女士自从退休后,很少与外界往来,丈夫和儿子工作忙,根本没多少时间在家停留,整天基本上是一个人打发日子。现在,她非常喜欢一个人胡思乱想,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来一个小时,她马上会想到是不是车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轻的女同事给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家人也生活得很压抑。

专家分析:对吴女士这样的“准老人”,社会和家庭应尽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足够的尊重,如让其参加社区退休人员的活动。

3.疑病症:谁说我没有病?

王女士原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两年前退休。退休后的日子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在那里,她与老姐妹们交流“病情”。从医院回到家里,与老姐妹电话里谈的都离不开药啊、偏方什么的。

儿女们决定给老妈彻底检查一下,检查结果,王女士除了有点血脂偏高外,没有什么大病。对于这个结果儿女们很高兴,王女士却不信:别人都有病,我怎么能没病?仍然隔三差五地去医院看病、买药、熬药,几乎成了她退休生活的全部内容。

专家分析:这属于典型的疑病症,王女士可能是无意识地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获得家人的关注,以继续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当然,四处就医也可帮助她打发时间,填补退休后的无聊空虚,使自己的生活“显得”有意义。

心理处方让“准老人”平衡着陆

首先,社会应关注“准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调整期。在他们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与社区打个招呼,或办理移交手续,如同毕业分配报到一样,社区应根据其特点安排其参加活动。

其次,子女应主动在生活上给予老人关心,在感情上积极与老人沟通。

第三,身为“准老人”的配偶,则应多肯定对方的优点,切忌指责对方无能或老唠叨以前怎样怎样地好,应仔细聆听对方的倾诉。

第四,本人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如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猜你喜欢
王女士老龄关心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贴心的“健康日历”
开心与关心
捅破“窗户纸”,癌症不可怕
司机摸女乘客腿:就想知道裤子上有洞冷不冷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追尾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