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国 张会波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更是被人们所重视。
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因此,关注多媒体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而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音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情操陶冶、思想净化,但远不及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及融入来得形象生动。如欣赏《保卫黄河》时,在原有音响的基础上,配以影像资料,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部名作的宏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以让静态知识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八分音符的时值和含义。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记忆牢。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总课时数的25%,它涉及乐器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器乐欣赏中,又涉及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如在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一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唱腔和其他组合片断的过程中,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进而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青衣、花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
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板书和习题。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提高效率。如教授《彼得与狼》时,先把乐曲中的各种乐器事先做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乐器与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与时俱进,把握脉搏
把音乐教学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之中,积极下载并教授一大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材的有益补充。1997年香港回归时教唱《香港别来无恙》;1998年抗洪时教唱《抗洪大军歌》;1999年澳门回归时教唱《七子之歌——澳门》;2000年迎接新千年时教唱《永不分开,世界的爱》;2002年中共十六大期间,教唱《阳光乐章》;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教唱《永恒》;2007年中共十七大,教唱《期待》;2008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有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大喜,也有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带来的大悲。抗震救灾的时候,教唱歌曲《妈妈别哭》;奥运会时教唱奥运歌曲《我和你》;2009年是伟大祖国的六十岁生日,教唱《国家》。另外,对于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也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像歌曲《大中国》、《红旗飘飘》等等优秀作品,都可以作为选修歌曲。
当然,多媒体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它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只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