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学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音乐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一、奥尔夫及其教学法简介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895年7月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已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他将音乐作曲与音乐教育二者融于一身,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教育体系,并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
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法、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奥尔夫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系。其教育体系包括它的音乐教育思想理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点、音乐教学育人目的等。其方法包括二方面:
(一)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 “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先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
(二)游戏为载体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的内容不仅是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不能用成人性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二、奥尔夫的音乐教学原理
(一)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并且,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一种“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体验音乐的同时,训练了他们合作、服从的意识。
(二)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全身心地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三)参与性
奥尔夫不同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三、奥尔夫音乐的优势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音乐教育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来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让孩子们摆脱了琴凳琴弦的束缚,也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没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即可让孩子进入表现音乐的阶段;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把孩子从单纯的个体化的练声、练琴带入了合作的天地,让他们早早地开始学习如何协作;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的“条条框框”,而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它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的发展、前进。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卡尔·奥尔夫.为儿童的音乐.奥尔夫精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00.
[2]沃尔纳.音乐教学[M].奥尔夫采访录,1959.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