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波
学生的叛逆心理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任其发展形成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方式给予纠正,引导他们改变叛逆心理,走上心理发展的正轨。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别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1、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嘴、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等等。
具体表现为:
1.1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1.2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石振虎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对老师和同学大都采取否定的态度,如果同学说另一个同学或是老师有什么优点,他马上予以反驳并说出他或她的缺点。给同学们的感觉就是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人。
应和超是学习成绩较好的一个女孩,但缺乏合作精神,从不主动跟同学玩,有什么集体活动她就呆在一边作壁上观。这种孤僻的性格跟胆小羞涩有关。
2、叛逆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危害
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现象往往让家长和教师不解。处理起来颇感棘手。因为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精神委靡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学生这种叛逆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并研究教育策略。学生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一位高三学生说:高一时。自己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分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高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有些学生在老师明令禁止学生早恋后,更充满好奇和神往,反而堂而皇之地涉足禁区,最后耽误学业。有些学生在老师批评其有早恋迹象后,没事变成有事,地下转成公开。但作为学生毕竟无能力处理好情感问题,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控,往往成绩一落千丈。
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是极不利的因素,处理不好,影响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因此要研究有效的教育措施予以纠正、调整。
3、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
3.1叛逆心理产生的生理原因是脑丘的丘觉发生“异常”,这个异常是指主体与先前个体的丘觉不同位。
3.2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许多学生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而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则是他们最反感的。
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加上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时子女的渴望独立的愿望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3.3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学生们的叛逆心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释放出来,部分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事实证明,关心学生,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授课的效果好得多。
3.4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学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原因之中,“不恰当的学习教育”占10.5%;“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占15.55%;“不恰当的媒体渲染”占7.5%;“以上三种的综合因素”最高,占66.5%。可见,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与形成同三者都有密切联系。
4、主要对策
4.1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受教育者时时刻刻对教师、对长者进行观察乃至模仿。他们听了你课堂上的说教之后,往往要同你日常生活中的言论、行动相比较。我们知道,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熟性和判断力,他们也逐渐学会了“听其言”、“观其行”。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说得头头是道。而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十分落后。那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逐渐降低。今后。他说得再娓娓动听。学生也会不屑一顾,望而生厌。
4.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关心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
4.3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因为在这阶段学生容易情绪冲动,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对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能火上浇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同时教导学生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4教师和家长不能侵犯学生的隐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但从学生平常的言行应该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进行处理,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学生平安地度过叛逆期。
5、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和家长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和家长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的一面,也要讲有害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