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明
学校生产实习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中级操作技能,如何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生产实习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科学地制订整体教学计划,保证实习教学顺利进行
由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周期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所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整体教学计划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应根据教学专业计划好教学内容。虽然现有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已有一定的安排,但这些内容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传统的专业职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职业技能和一些先进的加工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如钳工专业的实习计划制订,除考虑传统的钳工技能外,还必须考虑一些铣削、磨削、刨削等金属加工技能训练、焊接技能训练以及数控加工技术等先进的加工技术等。
其次是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统筹兼顾各种训练技能之间的时间分配以及工艺学——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的时间分配等。各种技能之间要合理交叉训练,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二、抓住教学重点。科学选择专业技能训练方式,以缩短其训练时间
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是学校实习教学的重点,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因此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进行反复的训练,如果训练方法不当,不但影响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还影响其他操作技能的学习。笔者认为,抓住教学重点、合理选择训练方式是提高其教学效率的主要方法。现以钳工专业为例加以说明。钳工专业技能要求熟练掌握锉配技术,但锉配训练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进行训练。虽然其形式多样,但要掌握的关键技能只有几点:一是形位公差控制,二是尺寸公差控制,三是配合间隙控制。而其中的重点又是形位公差中的平面度的控制,只要学生真正将一个平面锉平,就能较快掌握好锉配技能。而要较J陕较好地锉平平面,就必须正确选择训练方式方法。
三、科学运用“学习正迁移”原理。交叉训练各种技能。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在生产实习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这一原理,合理地进行交叉训练,是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科学运用“学习正迁移”原理,交叉训练各种技能,可以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一些相关的职业技能和一些先进的加工技术,从而开阔视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四、正确捕捉技能训练中的“质变”转换点。以达到好的训练效果
从学生最初开始学习某一技能到熟练掌握这一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正确捕捉此转换点,是实习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转换点的判断标准是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判断过程中可参考有关教学大纲,但主要还是根据综合考评和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因此每天实习结束都要对学生一天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特别是每一个工件要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断学生训练掌握的情况)。此转换点必须准确加以把握,过早,会影响教学质量;过迟,会影响教学效率,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学不利。
另外,转换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不同的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大不一样,如果等全体学生都熟练掌握后再转换学习内容,会严重影响整体学习进度。因此,只能以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作为判断标准。例如,80%左右的学生熟练掌握后,就要及时进行转换,而其余的学生就采取补课的办法进行弥补,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采用工艺学——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所谓工艺学——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就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置相关工艺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同一位教师担任该教学模块的理论教学和技能指导,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过去由于学校工艺课与生产实习课分别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堂进行教学,工艺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容易脱节。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生产实习中得到及时运用:在技能训练中不能解决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学生又没有掌握生产实习中必须运用的理论知识,使他们在工艺课学习和生产实习训练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习的技能训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学校做的很不到位,往往是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就进行实习,这样就导致学生不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能是指导老师怎么讲就怎样做,有点徒弟学徒的感觉,而无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其结果学生毕业后也就无法胜任工作。只有采用一体化教学,能保证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