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新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本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例如,在教学“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PH”值这一节课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师: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生1:糖醋排骨、西红柿、苹果。
生2:酸牛奶、橘子。
(教师动手将1毫升白醋稀释了十几倍)
师: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这些物质酸性的强弱呢?
生1:用酚酞试液。
生2:不,用石蕊试液。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来用石蕊试液检验白醋和稀释的白醋哪个酸性强?
在大家面前,两位同学用试管进行了实验,但所有的同学都呆住了。因为两个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同学们面露惊异之色。
教师:看来,我们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看看课本用PH的方法。
二、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是妙趣横生、引人人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教师:谁是纵火犯?
生1:有人放火。
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创设情境,例如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等,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行、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操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信息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制作奇怪的“死狗洞”课件,引入下列故事: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
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去再认识提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式、运用的教学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