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行走在阅读的风景中

2009-09-09 05:42贾瑞玉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汪曾祺文本学生

贾瑞玉

语文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热情的点燃者。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作品,指导学生广泛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使阅读真正成为“生命的灵性”的运动。这其中,课堂作为“链”的环节,尤为重要。

“链”之一:让文本与作家交融汇合

读文,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合理挖掘作品人文因素,调动情感体验,激发追慕之情,培养人文的关怀。人教版初中六册课本中所选录的作品几乎篇篇是精品,而作家亦总是能成为我们各方面为人处世的楷模。

例如,《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用意在于抒写对童年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内容看似平淡,却在平淡中见情趣,在平淡中见诗意。有人执教时巧妙以材料介入:“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成鸭蛋是很相似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来了。鸭蛋只有腌到好处,才能冒红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的文章来。汪曾祺一生,写过的小说散文虽为数不多,却无不老到,都可算极品……那个老笑话在脑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这会儿只觉得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路建华《汪曾祺传》)这幻灯片的内容,引入了专家对汪曾祺的评论,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环节转机的一个契机。学生的注意力从文章内容“鸭蛋”成功地转移到课文作者及其文字上来。

一篇课文,有时甚至能带出更多的体悟。人教版七年级上《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而当时与他相依为命的弟弟又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在庭院中,重见藤萝花盛开,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衰及盛感悟到使命的永恒,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慨,于是写成了此文。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而其父冯友兰先生八十岁才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许多人担心他写不完,他居然写完了,他是拼着性命支撑着写成的。冯老是不断思索的人,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遭受多少批判,他仍顽强地思考,不放弃思考。花谢花开,云卷云舒,历史的烟云已逝,而铮铮铁骨者的境界犹存。由景及人,由宗璞到冯友兰。投下一石子,激起涟漪层层。

“链”之二:让文本与小说衔接过渡

阅读经典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提升我们的精神,净化我们的灵魂。然而如今的中学生受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与经典小说文本的隔阂。杜绝社会上为了应付而应运而生的“快餐式阅读”,一些“伪”阅读,因而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以文本语言为突破口,在小说文本与阅读个体之间搭起一座解读的桥梁,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贴近文本人物,感同身受地区分人物的个性差异、体会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人物的命运,并最终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例如,笔者在教授《孤独之旅》时说:“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而油麻地里还有很多同龄的小伙伴们。他们也会成长,而他们的成长轨迹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激趣至小说,由《草房子》再到曹文轩与“成长”为主题的小说的阅读,

文章是“半亩方塘”,里面有“天光云影”,景色丰富而生动。

“链”之三:让文本与同类作品、人对比衔接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心的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学作品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单就古诗文而言,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在欧州,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

例如,笔者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特地印发了《唐之韵》中有关杜甫的完整介绍,对比杜甫以往诗作的主题,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理性去思辨儒家主张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时时都充满忧患意识,杜甫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一辈子都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处于紧张状态。教学过程中不时引经据典,丰富了学生读诗的表面内涵。如回忆杜甫其它诗作中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时,笔者引用了《石壕吏》中写到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从中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又引用《月夜》中诗人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又引用《咏怀五百字》里写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从中反映政治腐败,贫富不均;引用《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引用《垂老别》里写到的“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引用《无家别》里写到的“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

“链”之四:让文本与多部作品贯穿融合

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长廊里,长妈妈是一个真正拥有幸福感的人,因为她能创造出神奇与乐趣,感染自己也感动周围的人;“我的母亲”是个极度宽容的母亲,快乐与悲伤起起落落,最终却总是能以达观与善良释放自己拯救他人;“竹影”的夜晚有一种奇特的力量,能够在游戏的创造中发现艺术的美与家庭的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灵念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范式。“爸爸”的形象无论是英子的那位儒雅的父亲,还是“台阶”中那位坚忍的农民,亦或是朱自清笔下那孤独的背影,无论是快乐的鲁迅,听话的胡适。还是超脱的丰子恺,无不表达着人类内心深处对美德的召唤,对善良的企望,他们留下来的是永恒的教育信念和教育力量,他们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潜入现实生

活的氛围里,闪射出令人感动的爱的温暖以及真善美的教育光辉,并以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野召唤共同的人文关怀,以此完成理想的价值观的构建。

面对作品,我们不只是一种言语的阅读与接受,也不只是审美的陶冶与感悟,而更是一种精神的哺育。我们只有站在文化的平台和精神的圣殿拜读文本,作家的这些语言文字才有生命,因为精神渗透其中,作品的生命才会闪烁光彩,也才能使我们感悟到文本中无穷的魅力,而精神是贯穿文本的灵魂。

生命的亮色来自于追慕和学习。千百年后的我们虽然无法跨越历史去握住那一双双手,但我们可以用心灵去追思先贤,感悟他们的崇高和不朽,当知识一点点充实头脑的时候,精神会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链”之五:让文本中的综合性活动与主动阅读有机结合

初中三年,综合性活动开展繁富,而其中“辩论式”学习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所谓“辩论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场辩论赛,正如复旦大学已故老校长谢希德的名言,“辩论赛的胜利是读书的胜利。”“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才能变得更成熟,辩论赛也一样,它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倾听对方说话,通过论理、比较,双方共同构建真理的完整性。”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倾听另一种声音:一种不同于自己观念的声音,一种站在其他视角观察并反对的声音,一种针对“真理在我手中”信条的诘问的声音。

辩论《曹操适合当班长,还是刘备适合当班长?》时,反方学生认为曹操适合:三国时期,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下令,对百姓的庄稼“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曹操骑马路过一块麦田时,马突然受惊,窜人田中,踏坏了一片庄稼。为了严肃军纪,他用割发代替斩首。曹操能以身作则,必是一位好班长。而正方代表立即予以剖析:割发代首,无伤身体,自我推脱而矣。反方立即一针见血指出这在《孝经》中明确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士可杀而不可辱,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而正方代表立即紧跟而上,声言曹操乃盗墓之祖,怀如此卑劣之心怎能当一班之长?双方步步紧逼,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丰富的阅读。

“链”之六:让文本与时俱进

记得有位老师上《信客》一文时,在细腻真切的分析文中信客的诸多美德时,课将尾声,讲述一个现代邮客的故事:王顺友的故事,颁奖词缓缓随大屏幕升起,进一步追思信客,述说肺腑感言。时空巧妙转换。由古及今,自然真挚。

讲述鲁迅的经典小说《社戏》,学生走入乡村世界的淳朴之余,笔者插入当代作家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这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借台儿沟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进一步理解农村、城市、文明等名词,向思考的纵深处拓延。

阅读,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事。阅读也有不同的趣味,也有不同的享受。有的人会阅读,能迅速理解书面语表达的内容,是一个层次;有的人不但理解了,还概括总结出一些观点、态度,又是一个层次;有的人甚而一生为阅读某一专著而皓首穷经,著述颇丰,又是一个层次;有的人因阅读有了一己之所得,或反思或批评,进而创造出了另一方天地。这又是一个层次。

当然,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比较深入的研究。必须有宽阔的阅读视野、浓厚的文学情结、独到的鉴赏领悟能力。只有语文教师身体力行,积极倡导,才可能让“伪阅读”远离校园和学生。让名著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滋润其生命的营养。

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心灵的歌者,“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尽管我们知道,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着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就可以实现的,但愿所有的教师守望着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生活有着热烈的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也许我们无法触及理想,但至少可以带一棵丰盈的灵魂回来,洋溢着对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怀,继续行走在阅读的风景中,让我们的德育建立在人文精神这块丰盈的土壤之上。

猜你喜欢
汪曾祺文本学生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