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长虹
现代社会中,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阅读使人类文明薪火相传。借助阅读,人们求知、求真、审美、创造、成长。因此,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语文教学必须极力重视。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被定位成了“耗时多、效率低、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学科。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更是成了难中之难。
作为基层语文教师,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以供大家探讨。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如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要让学生博采众长
如果没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则谈不上阅读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词语。当然这种积累不仅局限于课本,还可在生活中、在玩赏中积累。如让学生准备《成语故事》、寓言等,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样在准备、演讲和欣赏的过程中,这些词语也就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也有“观其大略”式读书法。唯有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才能更广泛地接受知识,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因此,笔者绝不限制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健康的、有价值的课外书,并经常鼓励学生到阅览室多读报刊。例如,在教学诗歌《长城谣》时,有个学生因为课外阅读多,对于诗人席慕蓉比较了解,讲课时,笔者先让这个学生介绍诗人并背诵诗人的其它诗作,之后笔者再补充,这样,不仅使这个学生的能力被同学们认可,而且也激发了其他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学习语言,吸收写法。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耍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曹禺先生的《日出》,字字句句充满着人物个性。在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读和表演为主,先请学生扮角色表演课文,然后再看电影片断,让学生找出差距。体会黄省三的苦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使学生了熟于心,悟出文章的真谛。
四、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
一篇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一种整体美。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这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内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将这种积极性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和资料、圈点勾画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运用以上技能,面对人类文化瑰宝就不会无所适从,他们将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实现他们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