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霞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先有了创新意识,才有创新能力,前者是思想的形成,后者是能力的实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者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至思维出现了定势,禁锢了创新意识,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一、创新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1学科整合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可以和生物教师合作,把生物学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引入化学课堂,学生在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此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好多学生还一分为二地阐述了二氧化碳带给人类的利与弊,深刻讨论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应用。
在学习《水的净化》时,化学知识与环境科学形成了资源共享。目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学生搜集、出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分析了水污染的成因、类别、危害,并提出了解决的设想。这样几百字的教材内容变成了几千、几万字的资料,书本由薄变厚,知识由少变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是走近了生活,在感受水资源的宝贵的同时,更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学科整合”的理念,使知识间的连接紧密,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学生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2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一文时,可以拟订“走进微观世界”这个研究课题,让学生登陆网站、翻阅图书。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形象的结构模型会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微观世界。“花香从何而来”、“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不可分割的粒子”、“快乐的水分子”……这些生动的小课题有对分子性质的描述,有对分子、原子发现历史的探讨,有对原子结构的概说……学生们用现代的眼光、用自己的智慧注视着微观世界,比较着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的异同,不断地收集整理,不断地创造展示。通过《爱护水资源》和《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两个课题讨论了地球资源的供不应求;通过《水的组成》和《酸和碱》感悟化学世界的神奇……这些方法使学生鲜明地感觉到原来化学的世界这样精彩,原来化学世界离我们这么近。
二、拓展实践空间,尊重学生创新个性。激发学术创造激情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乃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
化学教材中所选实验,多是基本操作,但每个人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题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感就在其中闪现。
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然后适时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碳酸钠浓溶液、浓盐酸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探索,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充分展示了创造个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一题多解”的练习,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他们彼此交流设计方案,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方法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