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莉
审美能力在人的整体素质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造就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和最敏感的时期,能否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将深刻地影响其今后的人生发展。而美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成学生审美观的最主要的途径,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它不仅向学生传授有关美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使之自觉地追求真、善、美,达到优化个性品格、提升审美素养这一目标。这是评价美术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领学生步入五彩缤纷的审美世界,去感受美、认知美并创造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感悟。
一、创设美的环境,陶冶学生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因此,校园能否创设美好的环境,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美术教师,不应把实施审美教学局限在课堂中,而要开阔视野和思路,把美术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校园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创设和美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集体荣誉感,也有了一定的参与活动的能力。美术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这是最易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潜质的途径。学校的黑板报和宣传橱窗则是最佳的平台,笔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我美我秀”为主题的板报和橱窗美化比赛,并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各班的设计版面,全校进行评比。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献计献策,踊跃创意,由被动接受任务转化为主动全身心投入,争相展示自我审美风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潜能得到了有效张扬。学生不但受到了美的感染、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还从中领略到了自我价值和创造美的才华,而且对美化技能和审美要求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班级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教室环境有利于教学的生成和发展。在美化教室环境中,可结合生物课实验作业,把学生栽培的绿色植物和饲养的观赏鱼。作为美化饰品布置在教室里,这些不但点缀了教室环境,使之生机盎然,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一草一木的情怀和优雅的生活情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被用作美化环境时,内心充满自豪和成就感,这对于学生审美自觉性和主体性的拓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会在美的环境熏陶中更加热爱美,进而创造美和维护美。
二、凸现美的教学,启迪学生
美术教材是最具审美性的,一幅幅光彩夺目的画面,熔铸着自然美和人文美。一个没有受过良好审美教育的人,对美往往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更谈不上欣赏美和享受美了。因此,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洞察美的眼睛,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美术欣赏教学是其最佳途径,因为它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美术新课改中,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不少于各模块总课时的20%,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作用。可以说,“审美活动无法离开欣赏”。它对人的身心体验、思维判断、想象创造方面的培养,是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中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人文知识和审美经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依托视觉和听觉,运用优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欣赏氛围,引导学生以知生情。如在欣赏大家较为熟知的《蒙娜丽莎》时,首先提问学生:“此画为何成为世界名画?”此时学生们运用已有的审美知识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充满微笑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喜爱;有的说,人物身后的背景是一幅成熟的风景画,预示着风景画即将独立形成画种;还有的学生说,达·芬奇出色地运用明暗及透视画法,体现了当时最新的科学成果。面对学生们充满个性的发言,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以增强他们欣赏的自信心。同时归纳总结,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欣赏由表及里,揭示此画之所以成为世界名画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映了达·芬奇和他那个时代具有的伟大的人文主义思想——世上只有人没有神,人就是神!达·芬奇第一个打破教会神学“禁欲”主义,提倡科学,直面现实,歌颂人性,把人的真实姓名作为作品标题,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惊世之举。正是这一划时代的创举,赋予此画极其深刻的内涵和无穷魅力,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流芳百世,并永远载人人类文明史册。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此画内在的奥秘,对画家达·芬奇也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以欣赏、联想、议论、认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作品的内涵和画家的人格力量由衷地产生敬仰之情,激发起学生由观画到知画,并上升到爱画这一更高精神层面,使他们不但具备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审美洞察力,还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工整漂亮的板书、幽默诙谐的语言、神采飞扬的教态等,都可以有效地感染和启迪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那激情澎湃的热诚,学生才会与教师形成默契和互动,教学才会相长。只有在教学中处处凸现美的要素,使学生在获得美的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学生才会乐于欣赏美、渴望创造美,审美才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认知美的情感才能不断得到滋养和升华。
三、追求美的生活。塑造学生
美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美才会散发出迷人的气息,美术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联,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新课改强调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脱离生活的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融人生活,以感受自然、现实、过程等为契机,在生活实践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和运用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因此,美术教学要引领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操,就必须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其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将其升华到“大美”境界,才可肩负起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重任。
当今学生的审美视野是多元而又杂乱的,现代传媒为他们提供了广阔而又迷幻的世界,时尚和快餐文化消费常使学生缺乏自己应有的立脚点。面对外来的、本土的、现代的、传统的交织渗透在一起的现实生活,每个人因审美素养的差异造成理解迥异。对于学生来讲,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能够做出自主、明智、有远见的选择,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客观存在,美术教育极易被人们忽视,有许多同学认为,美术和审美与一般人没多大关系。针对这一错误认识,教师不应简单地加以批驳,而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摆事实讲道理,进而使美术教学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常显得枯燥而繁重,每当有出游远足的户外活动,学生是最开心的。在活动过程中,拍照留影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摄影的基本技能,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照片不尽如人意,很是沮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及时插入摄影内容,讲解构图取景、光影选择、基本操作等常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当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生活当中拍出光彩照人的相片时,那沉浸在成功喜悦之中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从此,摄影成为许多学生观察记录自己生活的“第三只眼”,有的同学从此爱上了摄影,并走上了专业之路。
通过以上教学事例,可以看到美术教学要深入学生心灵、融入他们生活并提升其审美能力,内容必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和贴近的。学生只有在生活情景氛围中,心智得到彻底放飞,在乐和动中积极体验和感悟,才能领略到生活中到处都渗透着美。这样把审美教学与生活现象有机整合,建构学生正确认知美和追求美的能力,可有效地把学生培养成自我审美生活的主体,使其审美情操和能力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