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月梅
中国的古典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典诗词更是其中的一泓隽永流淌的清泉,千百年来荡涤和陶冶着人们的心灵。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而古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从客观选择题已经变成了主观题阐释,怎样找到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规律,真正走进古诗意境中呢?下面笔者从近几年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及意境
形象:“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写出了诸葛亮的杰出功绩;“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通过环境的荒僻塑造了李凝的隐者形象;又如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 “闲敲棋子落灯花”,通过一个动作“敲”,写出了作者久等友人不至的烦躁心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自述追求高洁人格的决心。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选取了“片云”、“孤月”意象营造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诗人漂流江汉,面对瑟瑟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落日”、“秋风”这两个意象渲染雄壮、开阔的意境,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如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
二、注意古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鉴赏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若死板套用科学思维,对这些诗句则一筹莫展。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去鉴赏诗词,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品位古诗词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数字入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五、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了解诗词流派
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的不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都是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就具体而言,如陶渊明的淡远拙朴,王维的恬淡空灵、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苏轼的乐观旷达、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古典诗歌流派大致分为两类,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他们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致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等,他们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本身,对理解作者情感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