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侠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受益终生。笔者在农村中学工作已十年,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课前充分预习的习惯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多读、多问、多说。我认为,只有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布置预习作业?又如何落实检查呢?
1.搜集资料
每一篇课文大都涉及到作者、写作资料、文学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大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可让学生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通过手中教辅书、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去搜集资料,把相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介绍。集中了一些内容以后,早自习让学生互相传阅、借鉴。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学生字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起到哺育作用。每个人都应当牢牢掌握自己的母语,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现在很多学生读课文时字音读不准。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字典、词典把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自己先查出来。有多个读音或解释的,要求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自己先理解。在课堂上设有检查生字词这一教学环节,被提问的学生如果有好的记法可以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现在我所教的学生已总结出几种方法来识记生字词,如形声字分析法、形近字比较法、拆字法等;理解词语会用同义词法和抓重点字法。
3.自读课文,简单批注
首先,通读感知。要求学生标出课文的自然段落,把课文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次,默读感悟。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标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第二天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来,共同解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最后,朗读品位。要求学生标出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境,能说出为什么好,直至熟读成诵。这样的话,通过预习,学生的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课堂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培养口语交际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的人较少,见过的场面也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够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学生年级越高越不爱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有的想说却又说不明白;还有的说得干巴巴,好像在做报告……面对这些情况,我巧妙地让学生结组来发言,学生有了点滴进步,就给予中肯的表扬。慢慢地我发现一些原来比较内向的学生,现在也能有板有眼地说上一段话了。
2.规范学生的普通话
大部分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能正确使用普通话,但在说话的时候太随意了。难点主要在平翘舌音、舌尖音上;还有一些土语,如摔读成zhuai;还有语气、语调,学生说话时大部分都使用上扬声调,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因此我不仅自己纠正学生,而且还发动他们互相帮助和自纠自查。
3.结合课本,创设交际的情境
情境性是口语交际的特点。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环境条件和动力。课本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资源,应充分加以利用。如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的烦恼”,我结合本班实际选择了第一项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烦恼”。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少年旅途,青春意识逐渐萌动,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他们一旦有了烦恼,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先让学生在周记本上列一列自己的烦恼,然后鼓励一些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诉说,其他同学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想办法帮助他解决。这样一堂课下来,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4.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养成习惯,所以我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游戏。教室里、操场上、树荫下,没有地点的限制,也没有规定的话题约束,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这时候,教师会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心声,他们的口语交际方面暴露的问题也最多,教师就可以及时矫正了,可以说能做到一举数得。
三、培养课下随时积累的习惯
要彻底改变农村中学学生的孤陋寡闻现象,在中考中必须在初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注意积累这一环节。具体积累些什么呢?简而言之:字、词、句、段、篇。每一项都可以让学生分门别类地记在摘抄本上。
1.积累容易的字
如“尽管”,学生习惯上误读成“jìn”,正确读音为“jǐn”;“气氛”学生经常读成“fèn”,正确读音为“fēn”。
2.积累词语特别是成语
如“文不加点”是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写作技巧纯熟,不要误解成文章写得很潦草;“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不是忍不住哭了。
3.积累名人名言
每一次积累都设计一个主题,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就记下来了。如(1)关于天才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2)关于时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3)关于勤俭的:成由勤俭败由奢。
4.积累古诗词
如果学生能在口语交际和作文中自如地运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思,那么他的语文素养就可以充分表现出来了。古诗词也要求学生分类积累。如:(1)关于哲理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2)关于思乡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唐·岑参《逢入京使》);(3)关于劝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5.积累作文素材
(1)利用班级订阅的杂志
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订了《作文与考试》,这本杂志上有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小文章,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
(2)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除了学校的微机室,学生家里大多也添置了电脑,由教师布置主题,让学生在网上下载,教师整理后再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
(3)到各科课本上去寻找素材
尤其是现在的政治、历史、地理课本,里面有许多感人的事例和生动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把知识进行迁移,利用到作文中去。
(4)到历年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寻找素材
把里面的材料及名言名句或有哲理性的句子记录下来,整理后运用到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把学生这三方面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好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文化底蕴就会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