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华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首先问学生:“你们过生日分过蛋糕吗?“分过 ”。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尝试解答。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观看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景短片,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出发,再通过实验“取两个大小同样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将问题情境“故事化”,增强乐学趣味性
学生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例如,我在组织练习“平均分”的时候,首先出示课件《狗妈妈分骨头》。教师讲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兴兴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见黑狗、白狗、花狗3只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原来3只狗妈妈各获得12根骨头。黑狗妈妈有两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花狗妈妈有4个孩子。你们愿意帮3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给他们的孩子吗?”“愿意”,学生回答。说着有的拿出小棒代替骨头,有的画出图片,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分了起来。接着出示课件《替小熊咪咪分食物》,教师讲述:告别狗妈妈,小猴蹦蹦跳跳地继续往山下走。路过亚马逊餐厅时被熊大婶叫住了。原来今天服务员咪咪有事请假了。熊大婶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客人们都等着服务员给他们平均分配食物呢!同学们,你们愿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帮熊大婶的忙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又高涨起来,齐声回答:“愿意”。“那我们先来看看餐厅里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各有多少食物。”在分的时候适时组织进行汇报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启迪,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丰富感人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挖掘教材,注重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教材只是思维训练,文化学习的一种载体。教材本身具有多样性、可塑性,甚至片面性。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度,注重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一)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一时疏忽,扼杀的可能是一位科学家、学者甚至是一个教育思想家”。有的教材特别是试用教材,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学生的信息有悖于标准答案也非错误,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应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二年级基础训练看图学文《学游泳》时,除在水中的学生外,远处有两学生坐在池边。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在叙述中说到池边两个游累的学生正在休息,唯独有一学生说成池边两学生不敢下水。教师在获得负面信息时,稍作停顿,因势利导——你为什么说不敢下水?这位学生回答说:“如果是游完在池边休息,那他们身上、脚上应该有水滴往下掉,而图上没画,说明没下水。”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看图,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经过集中讨论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更合理。写作顺序由此有了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这位教师正是在反馈矫正中发现,强化了这种探索精神。
(二)注重教材的片面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对范文本身不是质疑,对教材的未解之惑质疑,对教师质疑),正是训练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例如:在一次自然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鱼离开水就会死亡。有一学生竟给了一个“×”,并附注“有些不会”。在非洲有一种肺鱼能在陆地上生活几个月,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创新思维闪现的火花,是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挑战。
四、重在全面持久、施以身教言传,形成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属于后天获得的反射。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则要通过不断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数学教学中通过严格认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独立思考、书写整洁、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等习惯。
初入学儿童,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学中结合课本中插图内容在活动情景中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如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结合“准备课”的内容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认真锻炼身体等;结合“1的认识”,要求学生养成坐姿端正、书写整洁、一笔一划写在规定的格子里;结合加、减法计算,指导儿童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每天练习口算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长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作业是培养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有效途径,我对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态度端正、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卷等。平时,我着重抓独立、按时、检验几个环节,并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榜样,如:为了培养学生严格守时的习惯,我总是按时到校,准时上下课,要求今天做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对学生的作业,尽力做到当天批改,随时评价,及时反馈校正;对于错题,鼓励学生看书、思考,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然后再改正。
检验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的过程。要求学生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看看题意是否弄清,数据、运算符号有没有抄错,答案是否合理,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检验,自己放心了才交作业。
对不能完成作业的个别后进生,教师应总是给予热情的疏导启迪,帮助他们弄清思路卡于何处,再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给予耐心辅导,促使班上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良好的习惯可以迁移为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守纪律的习惯,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习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以及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等,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紧密相联。只要我们树立人人抓习惯、时时抓习惯、事事抓习惯的意识,坚持持之以恒,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就能达到提高民族素质这一最终目的。
总之,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主动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