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芹
一、规避泛化,增强小学作文指导的针对性
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教师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生活经历少、情感体验缺乏的特征比较明显,教师的指导便尤其重要。而目前小学阶段的作文指导却存在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教师指导忽略学生具体习作的心理过程,策略性指导匮乏,泛化问题严重。
试看以下教师讲解“抓住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外貌描写不能千人一面。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人的外貌气质也会不同。老师出示两段描写人物外貌的文字,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是谁?
(教师出示第一段文字: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师:同学们,他是谁啊?
生(齐答):猪八戒。
师:很好!猜得真准确!再看下一段文字。
(教师出示第二段文字:毛脸雷公嘴,身穿棉布袄,腰系虎皮裙,手中金箍棒,雄赳赳,气昂昂。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
师:这又是谁啊?
生:孙悟空。
师:很好!老师再出示几张咱们班同学的照片,看看你们能否抓住他们的特点进行外貌描写。
仅仅一个问题便可以暴露出上述习作指导的弊病:学生究竟如何才能在外貌描写中抓住人物的特点?教师出示的两段文字仅仅带给学生感性上的体悟,缺乏有针对性的写作策略。而类似的指导在很多的作文课上都可以看到。指导陷入空泛的窠臼,不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严重制约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前苏联著名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提出,学生的习作过程要在思维内部进行两次转换,即由思维转换到内部言语,再由内部言语转换为“呈线性序列”的外部言语。其基本框架可以表示为:
一级转换二级转换
思维 ————→内部言语 ————→表达
两次不同的转换过程,学生要在思维内部完成不同的任务。在一级转换中,学生需要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挑选并以语言点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语言点就是内部言语。学生在习作中要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哪些内容要写进作文中;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哪些需要首先交代清楚,哪些要在后面讲。这些问题牵涉到作文的选材及构思的问题。学生在进行由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二级转换过程中,常常要按照内部言语产生的顺序,在内心悄悄试探着扩展语言结构,排列词的顺序,形成最初产生的句子,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地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选择和比较,也要不断地扩充、删改,最终完成由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转换,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要很好地完成这一步骤,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并且具有快速提取词汇、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在这里又牵涉到作文的表达问题。
鲁利亚的二级转换理论揭示出了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写作策略,使其写作的心理过程顺利展开。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进行具体策略的指导,才能规避指导的泛化,提升指导的针对性。
二、从学生写作心理入手,提升小学作文指导的针对性
(一)从生活到内容——解决学生的选材问题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过程。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不会仅仅将作文看作自己的课业负担。但作文又不仅仅是生活,作文要把生活的凌乱变得有序,要赋予生活以美感和深意。小学生对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缺乏敏锐的捕捉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复现能力,解决其选材上的难题。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第一,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富于好奇心,教师应抓住他们的这种心态,时时处处有意识地调动他们观察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习惯。第二,观察是和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注意将培养观察能力与培养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教给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认识事物的形态特征,从内在联系上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三,结合作文实际,及时纠正观察方面的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作文中可以得到反映,教师应通过作文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2.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复现能力
复现,是对过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再现的心理过程。作文往往不是要求学生写现时性的内容,对学生的回忆、复现能力要求比较高。小学生对生活的无意识状态更加剧了这一心理过程的困难。教师应在作文指导中运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回忆生活、回忆自己积累的材料。第一,设计类似于生活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情感体验的再次产生对相关材料的回忆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理解者和倾听者,从而使学生淡化教师评价者的形象,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重构自己原来的生活经验及体验。第三,搭建有诱导作用的“脚手架”。有层级的问题序列、相关的知识材料、类似的生活经历等均可成为教师搭建“脚手架”的载体,在此诱导之下,学生对生活的复现就会容易得多。
(二)从材料到定型——解决学生的构思问题
通过对过往生活和积累材料的复现,复杂、凌乱的材料便进入学生创作的心理过程。学生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筛选、组合、加工,提炼中心,确定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作文的构思过程。这是习作的主要环节,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下水作文示范其构思过程,使其构思过程成为学生习得思维方法的载体,并通过口述的方式使学生内隐的构思过程得以呈现,从而发现学生构思中的优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教师下水作文示范构思过程
教师下水作文,是作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表征之一,由作文的命题者、评价者转变为体验者、理解者。教师作为学生作文的体验者,通过自己的构思以及换位思考,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构思的困难,从而成为学生的理解者,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内部言语还很不完善,自制力差。下水作文是教师向学生示范其构思过程的载体,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讲授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学生以教师的思维过程为模板,习得思维的方法,逐步解决其作文构思中的问题。
2.呈现学生内隐的构思过程
学生的作文构思过程通过其言语成品折射给我们,这些言语成品是提高其构思能力的鲜活资料,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口述创作过程的方式,使内隐的构思过程得以呈现。一著名特级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出示学生范文之后,问了学生3个问题:①你是怎么构思的?当你拿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是怎么想到写这个内容的?②现在看这篇文章,你最满意的是什么?③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学生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使其内隐的构思过程得以呈现,从而可以明确地看出其构思的优长和缺陷。对于学生构思的闪光点,教师要旁征博引,用更多鲜活的材料使学生领会其妙处。对于学生构思的不当之处,教师要明确指出其问题和修改策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改,决不可教师代劳。通过口述的方式,使学生内隐的构思过程得以呈现,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构思指导的针对性。
(三)从成型到写作——解决学生的表达问题
表达是化思为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要将立体的未定型的思维化为线型的规范的书面语言,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修辞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并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积累水平,于积累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教授浅显的修辞知识
恰当运用修辞是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用个比喻来表达怎么样?”“换个拟人的手法试一试?”类似问题的提出,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而提升了指导的针对性。教师在此阶段的具体指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重积极修辞手法的传授。积极修辞要求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其明确的导向性和简单的操作性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训练取向。第二,不忽略消极修辞的要求。消极修辞要求习作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教师在小学作文指导中不必拿出具体的时间讲授消极修辞,但必须时刻以这种标准要求学生的习作语言。第三,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错误。教师在作文评改中会发现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对于普遍存在的语言问题,教师的纠正不应局限于“个”,而应扩展到“类”。
2.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
积累,是学生自发的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通过资料的收集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第一,赋予积累以趣味性。教师必须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性的趣味性积累方式,以减轻积累的乏味及枯燥。以“每天一词一句”的方式积累于日常生活中;以“沙龙”的形式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都是积累的可取之策。第二,赋予积累以条理性。小学生梳理自己材料的技能比较差,教师需帮助他们将材料进行归类整理。第三,赋予积累以网络性。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各类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资源,避免接触资料的单一性。知识积累的网络性有助于学生立体式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也就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练习写作。
总之,教师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遵循学生习作的心理过程,通过具体的策略指导,逐步解决学生选材、构思及表达上的困难,可提升小学作文指导的针对性。
[参 考 文 献]
[1]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主编.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黄爱军.研究学生心理 引导学生自由习作[J].教育科学论坛,2008(7).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