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远辉 曹 强
所谓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掌握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既影响着新运动技能的快速形成,也会影响已掌握运动技能的进一步定型,因此它对体育教学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内容搭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运用等方面要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如何促进迁移效应的产生,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迁移规律的本质,结合多年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把握技术形成规律,促进技能学习
丰富多样的运动技术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因素”。并且,有的技术动作是相同的,或者说大部分技术环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理解和掌握运动技术原理,在安排教学顺序、搭配教材上,应以促进迁移效应为基本准则。把具有同类因素的技术动作按顺序由易到难地排列,再与已有相同类别的技术各环节相比较,并采用针对性的练习手段,便能较好地产生迁移效应,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案例一:一堂中考研讨课,教学内容:垫上动作——跪跳起+立定跳远。教学流程:首先进行跪跳起的学习,通过学习体会和掌握摆臂制动、提腰展髋、收腹举腿技术要领,而后进行立定跳远的练习。由于与跪跳起动作相似,使学生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促进了立定跳远技术的掌握。
本堂课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妙”。“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组合,以两个不同动作的共同点为突破口,发挥了正态迁移的作用,把一个体操动作和一个素质练习的动作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找出了两个动作之间相似的环节(如表1):
该案例中,教师充分发现了两个动作技术中的摆臂——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存在着替代性和互补性。跪跳起的学习,对立定跳远的教学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对动作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为立定跳远的动作掌握做好了技术上的铺垫。克服了由于长时间进行单一动作练习而造成的枯燥感觉,解决了过多进行立定跳远练习而带来的腿部疲劳问题,摆脱了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优化教学整体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并能运用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整体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练习手段,常常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应学的技术,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将新学的辅助性练习方法与完整动作技术有意识地串联在一起,加快所学的新技术的理解消化,产生迁移效应。
案例二: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前滚翻。教师根据本堂课的主教材内容及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的准备部分大做文章。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安排了三个小游戏:(1)不倒翁;(2)蹦蹦鼠;(3)小皮球。不倒翁摇三摇:学生快速在垫子上团紧身体摇动三下,让学生体会团身滚动的感觉。蹦蹦鼠蹦三蹦:学生双手撑垫子,两腿用力向上蹦三下,让学生体会前滚翻的蹬腿动作。小皮球跳三跳:学生迅速团紧身体抱膝,向上小跳三下,让学生体会蹬腿后的团身动作。这三个专项性辅助练习动作在教师的口令指挥下,学生进行了多次快速的练习。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前滚翻的技术动作。而且,这么“好玩”的练习,学生练得很起劲,兴趣非常的高,身体自然而然就很快“热”起来了。设计的这个前滚翻教学的辅助练习,不但达到了很好的热身效果,而且还为后续的教学做了有效铺垫,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完全调动起来了,原本一堂枯燥的前滚翻教学课变得生动起来。
该案例中,教师能够较为准确地考虑到专门的辅助性练习与完整技术之间的共同要素,这种共同要素不单单表现在动作的外形上和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专门的辅助性练习与完整技术动作在动觉方面,即肌肉的用力特征和动作的时间、空间等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一种内隐性的迁移。只有这样的迁移效应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巩固和提高,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整体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三、尊重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兴趣、动机、自信心、注意力等,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同样还影响着迁移效应的产生。当学生学习与已掌握的某一运动技能相似的新运动技能时,由于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就比较自信,加之学生间争强好胜、爱好表现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会很快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从而有助于正迁移的产生,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当学生学习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运动技能,甚至连相似的动作都没有接触过时,他们就极易产生恐惧的心理,这不利于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导致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如:当学习分腿腾跃时,如果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与腾跃相类似的动作,缺少本体感觉。练习时根本就没有推手、提臀、挺身的概念,也不知身体是否已经伸直,老师说“把身体挺直”,学生就拼命“挺腹”,所以越学越害怕,掌握的速度就慢,动力定型迟迟不能形成,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假如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跳上成蹲撑技术以后,再让他们学习分腿腾跃技术时,他们便有了顶肩、提臀的本体感觉,心理会感觉动作难度也不过如此,只要上肢有力量就行了。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导致正迁移的产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技术学习迁移效应产生的重要方面。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才能有效促进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
四、几点建议
1处理好学习内容的横向及纵向关联
在体育教学中,学习与原有动作结构相似的新动作时,大脑皮层内部已经形成运动条件反射的基本环节,而作为新的运动动力定型的基础,只要补充一些主要环节的新的条件刺激,新的条件反射就能产生,新的运动动力定型也就能很快形成,这就是正迁移产生的基本原理。我们一线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原理,为体育教学服务。尽量把结构和技术环节基本相同的运动技能安排在一个单元中进行教学。在选择辅助练习时,尽可能地选择与所学运动技能的各个环节相关联的练习作为辅助练习,这样才有利于正迁移的产生。在组织教学
内容时,既要考虑教材的纵向关联,也要考虑教材之间的横向关联。横向关联是影响体育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组织的重要因素。各个运动技术都有其特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要把一些与运动技术要求相反的项目安排在一起,甚至不要在短时间内出现,以避免知识和技能都出现不必要的负向迁移,如前滚翻和头手倒立、横箱分腿腾越和跨越式跳高。要把那些动作结构中有互补性的、可替代性的项目组织在一起,达到不同内容之间的替换与互补,如立定跳远和跪跳起、篮球双手头上传球和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纵向关联则体现在同一项技术中各种动作之间的技能迁移。体育教学中,每项技术都由若干技术动作组成,纵向迁移就广泛存在于各项技能的学习之中。如:铅球教学中的原地侧向推铅球与侧向滑步推铅球之间的技能迁移;篮球教学中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与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之间的技能迁移;体操教学中的前滚翻与鱼跃前滚翻之间的技能迁移等。为此,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教材内容横向和纵向组织的研究,要从动作结构及其技术特性出发,妙用正迁移,巧避负迁移,充分重视动作所具有的可替换性特点,发挥课程内容整合的功能,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2重视学生对动作技能相同性或相似性的敏察与辨析
动作技能的掌握与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运动技能进行概括是密切相关的,掌握有关知识技能越多,就越容易使技能发生迁移。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本质差别,将所学得的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将新学技术与已有知识进行相似性的分析比较,这样便更有利于学习者迁移效应的产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缩短练习时间,加速教学进程。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迁移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在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及结果,从而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学会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使自己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自觉而成熟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