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谈

2009-09-07 10:06谢永均王彩娟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8期
关键词:器材影视实验室

谢永均 王彩娟

20世纪以来,视听媒介有力地瓦解着报刊图书在文化传播领域里的中心地位,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影像时代,因此,影视教育进入广大高校成了历史必然趋势。自1995年以来,我国内地影视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迅猛发展期,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影视相关课程。影视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及型素质教育(影视作为公共选修课)、相近专业教育(影视作为文学、外语等专业的辅修课)和影视专业教育(影视作为专业必修课)三种类型,前两种类型与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无关,故不在讨论之列,本文主要关注涉及影视专业教育的那些高校,只有它们才有建置影视实验室的必要。

招生与就业:影视专业教育何以解忧?

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独立艺术院校和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所开设的影视院系是我国内地影视专业教育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如今超过三分之一的高校都开设了影视专业,它们都是把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然而,随着高校扩招的汹涌浪潮,精英化的教育方式骤然走向大众化,影视专业教育如今遭遇到了“热招生、冷就业”的尴尬局面,每年毕业的大批学生,只有一小半从事影视相关工作,大多数只能被迫改行乃至无法就业。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持续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问题,也有影视机构的用人机制问题(比如各级电视台就一直沿用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制度),又有当今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排斥问题,还有各高校影视专业教育自身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各影视院校只能从自身的教育体系出发来进行调整和完善,因为想要短期内改变社会和行业大环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热招生”体现出影视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正在变大,而“冷就业”则体现出影视专业教育与具体人才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这种脱节主要表现为毕业生们普遍缺乏影视制作经验和影视作品,不能满足影视机构的制作技能需求,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各影视院校的专业教育往往以电影媒介为核心,忽略了对电视这种大众媒介的关注,以至于很多学生不知道演播室为何物,从而无法满足电视制作机构的用人需求。在广大影视机构看来,研究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如本科生,本科生普遍不如大专生,大专生普遍不如技校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人才供需的脱节呢?从各影视院校的教育体系上来看,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个是教学方式的问题,一个是师资设备的问题,前者是软件不适,后者是硬件欠缺。我们都知道,在计算机运作方面,软件应用是由硬件基础决定的,同样,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也是由师资、设备等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教学方式可以调整,师资力量可以补强,影视设备也可以购置和完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消除这种人才供需的脱节是完全有可能的。实际上,在大众化教育方式成为主流的今天,建设一个实用、开放的影视实验室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为师资力量的发挥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都要以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只有切实地贯彻“做中学”(让学生在影视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超越单纯的“史论批评”教育(以影视史、影视理论和影视批评为核心专业课程),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培养影视专业人才的基本目标,而影视实验室正是贯彻这种教学方式最基本的硬件基础。

硬件基础完善:建设实用的影视实验室

在我国内地的影视院校中,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几所独立艺术院校都拥有非常完备的影视实验室,这是多年专业教育的宝贵积累;以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也建立了自己的影视实验室,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而在一些刚刚涉足影视专业教育的高校中,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影视实验室,学生只能使用自己的家用小DV来进行影视实践。总体而言,除了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的几所艺术院校外,其它高校还是偏重于“史论批评”教育,这与其影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实验室建设情况就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学科水平,教育主管部门也经常把它作为评估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然而,任何实验室建设都不能把迎合评估作为主要目标,一味追求高端先进的器材设备,而应该把服务于实验教学作为主要方向,所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建设一个经济实用的实验室才是所有影视院校的首要任务。在数码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开设影视院系的众多综合性大学来说,已经没有必要效仿北京电影学院引进胶片影像设备了,建立一个以数码影像技术为核心的实验室就足够了。一般来说,高校影视实验室应该包括一个设备库房(库存一定数量的标清、高清数码摄像机,一定数量的灯光、录音设备和少量的镜头、轨道、摇臂等摄像辅助设备),一个高清制作实验室(存放少量的高清剪辑设备),一个多功能机房(电脑若干,兼顾实验教学和标清制作)和一个准专业演播室(包括演播室灯光、专用摄像系统、切换台、声音和字幕系统等设备)。

实验室设备的配置要遵循“经济实用”的根本原则,使用频率较低的设备尽量不要配置或少量配置,而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则要保证一定的数量。一般来说,要加大标清摄像机的配置数量,这是目前影视实验教学最为核心的设备之一,如今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都能通过自学熟练操作Adobe Premiere这样的基础剪辑软件,只需提供一部专业级别的标清摄像机,他们就能够轰轰烈烈地开展影视创作实践;相对而言,多功能机房里的电脑数量就不需要太多,能够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即可,因为学生们很少去有时间限制的机房里完成剪辑制作;高清级别的摄像和剪辑设备不宜太多,它们成本很高,涉及的数据量又很大,目前还不可能成为广大学生的常用设备。另外,在配置专业设备时,要尽量选用主流品牌和主流机型,这样既能保证设备的兼容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又能满足教学和实践需求。比如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实验中心,就配置了较多的Panosonic180标清摄像机,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们的实践需求;高清摄像机主要选用了JVC GY-HD201EC机型,高清剪辑设备则是一个AVID非编系统和一个APPLE HD平台;多功能机房里的众多电脑则统一采用了升级潜力较大的主板,以适应计算机硬件速度惊人的更新换代。

在实验室设备的采购和验收环节,需要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务必确保购置的所有器材和设备货真价实。为了防止某些供应商以次充好、言而无信,不断降低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最好执行严格的合同履约和技术验收制度。在实验室设备的采购环节,要不厌其烦地实施合同履约的办法,监督和落实供应商在销售合同里所承诺的到货期限、附件配备和相关服务;在实验室设备的验收环节,要尽可能做到严格、细致,最好成立一个专

家小组,以有效地完成实验室设备的评估和验收工作。另外,在影视实验室的空间选用和电路架设方面,要考虑适用和安全因素,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本文就不多说了。

软件应用调适:打造开放的影视实验室

对很多办学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来说,拥有一个完备的影视实验室并不太难,只要把每年的建设经费有计划地用于专业设备的引进即可。然而,就像前面所说的,实验室设备不能只是用来迎合学科评估的“摆设”,一定要尽可能地降低设备的闲置率,充分发挥它们在影视专业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设备库房和多功能机房是全面开放的,每天都需要有人值班,而高清制作实验室和演播室则是按需开放,不用值班即可。一个稍具规模的影视实验室,至少需要安排4—5名专职教师进行管理,以满足影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作实践的需要,其中部分专职教师也可以兼任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师。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要遵循“安全开放”的根本原则,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安全”,就是说要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和师生的人身安全,防止设备的损坏和遗失:另一层意思就是“开放”,实验室要本着开放式管理的原则,尽力发挥影视设备在实验教学和创作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扩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一般来说,影视实验室的开放包括常规开放和特殊开放。常规开放是指,在正常的上班时间里,多功能机房对实验教学的师生随时敞开大门,设备库房里的影视器材随时可供获得借用权限的广大师生借用,高清制作实验室和演播室按照教学和创作的具体需求进行有限开放;而特殊开放是指,在周末和假期时间里,实验室按照教学和创作的特殊需求进行有限开放,应该说,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实验室只有真正做到“开放”,尤其是对广大学生的高度开放,器材和设备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师资力量的补强才有实质意义,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彻底转变,因此可以说,实验室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开放”。实际上,由于影视器材的成本普遍较高,很多高校出于安全考虑,把实验室管理得相当保守,学生们往往很难借到摄像机,以至于无法进行创作实践。在人才供需脱节的现实困境面前,各高校影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行开放性调整势在必行,具体而言,一个就是要更加开放地服务于影视专业教学,与教师们的专业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个就是要更加开放地服务于影视创作实践,服务于“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在实验室更加开放地服务于影视专业教学方面,各影视院校首先要纠正以“史论批评”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当中经常开展影视器材介绍和应用方,面的培训,逐渐形成重视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气,还可以考虑引入一批有影视创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把实验室设备在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让专业教师清楚地了解实验室里各种影视器材的配备情况,让他们在专业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影视创作的热情。比如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很多学生短片,都是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课外作业。总而言之,影视实验室要把广大师生的目光吸引到器材和设备上来,并且尽可能提供完整的器材和设备支持,帮助所有学生完成短片作业。

在实验室更加开放地服务于影视创作实践和“做中学”的教学方式上,各影视院校不妨借鉴一下奉行精英化教育方式的北京电影学院,其导演系、摄影系的本科学生每个学年都必须完成实践作业,一年级是拍照片和VSH录像,二年级是拍DV和BETACAM录像,三年级是拍16MM胶片短片,四年级是各专业联合拍摄35MM胶片短片,在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式下,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对影视创作和制作的熟悉程度显然要高于其它高校的学生。在我国,本科教育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主要阶段,所以各影视院校应该效仿北京电影学院,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实践作业,比如一年级是拍照片和DV单镜头,二年级是剧本写作和拍摄普通DV短片,三年级是演播室节目制作和拍摄标清规格DV短片,四年级是拍摄高清规格DV短片,只要完成类似这样的一系列实践任务,学生的专业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然而,在众多的综合性大学里,器材和设备恐怕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使用需求,因为器材和设备的数量往往只是学生数量的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平均下来,可能是几十个学生共用一部摄像机。怎么办呢?在器材和设备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教学安排来错开各年级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时间,让广大学生分小组完成创作实践,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学到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演播室节目制作可以采取集体参与的办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对于教学安排的实践作业,实验室根据任课教师提供的学生小组名单,全力提供器材和设备支持;同时,对于非教学安排的个别创作实践,学生可以通过项目申请的方式获得器材借用权限,实验室同样要尽力提供器材和设备支持。

整体而言,国内大多数影视院校的专业教学,往往偏重于“史论批评”和电影媒介,忽略了更加重要的“创作制作”和电视媒介,单纯依靠奖励部分短片作品来进行一种微弱的诱导,重点打造几个所谓的学生“精英”。然而,大众化教育追求的不是几个貌似出类拔萃的精英,而是广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实际上,只有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整体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影视实验室的充分开放,以及影视器材和设备的充分利用。总的来说,各影视院校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考核标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真正贯彻“做中学”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影视器材尤其是摄像机的利用率,让广大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学好专业知识,才能解决人才供需脱节的普遍问题,改变“热招生、冷就业”的尴尬局面。

猜你喜欢
器材影视实验室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