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玲
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参与阅读过程并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翅膀,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动起来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呢?
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我设计如下情境:先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得,简要介绍九寨沟的方位及名字的由来。随后直接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课件展示出九寨沟的美妙风光:高耸的雪峰、斑斓的湖泊、茂密的森林、飞泻的瀑布、机灵的金丝猴、奔跑的羚羊、敏捷的小熊猫……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时,让几个学生敞开心扉说说刚才的所见所感。
二、营造氛围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一再强调,学习应该是多样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那么,我们如何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习形式变得多样、有趣呢?
1.表演。是一种创造性艺术,能把无声语言文字变成富有感情的语言、动作。对此,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因为是一篇二年级的童话故事,学生能轻松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那么重点就应该是通过朗读来理解人物心情。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形象逼真地再现课文内容是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2.讨论。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赵州桥的特点是雄伟和美观;有的人认为,赵州桥的特点是坚固和美观,赵州桥的特点究竟是雄伟还是坚固?这个问题具有“投石激浪”的作用。我此时没有轻易下结论,不给“标准答案”,而是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讨论,放手让学生深入去读、去说,透彻地去体会、去感悟,最终让问题水落石出。
3.质疑。如教学《给大自然记日记》一课时,采用读课题质疑能很好地将学生快速带进课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我板书课题后问:“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们纷纷举手,一个个问题脱口而出:“是谁记日记?”“在哪里记日记?”“为什么要记日记?”“怎样做到天天记日记?”“记了那么多日记有什么用?”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这些问题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后与同桌交流。之后,把释疑结果以比赛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努力参与,惟恐落后。课文教学就在学生的自问自答中结束,学生感觉既轻松又愉悦,学习任务完成得既深刻又圆满,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三、启迪思维让想象自由飞起来
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引发想象是启迪学生们思维的有效方法,能让他们的想象自由地飞起来。
1.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想象能力。如《听潮》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对于文中那三个富于变化的海潮阶段,可通过静态画面、设计最能体现阶段特点的画面、斜向层迭构成模块画面来表现。而每一阶段都由最具景物特征的静态画面配以文字,尤其是每阶段配置的音乐都是精心选择,巧妙设计。
2.教学有丰富内涵的句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进行扩展性想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又可以以此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我在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成年后的阿炳于中秋夜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次来到二泉。此时此刻他再也看不见月色中二泉的美丽景色,只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如果你就是阿炳,这时再面对师父时你会倾诉些什么呢?学生自由选择合作的伙伴,换好位置,组成讨论小组,然后选择自己的观点,展开想象的思维进行对话。
3.教学有插图的课文时,可利用插图内容的静态形象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插图只画出了园子的外围,以及院墙上边伸出的一支红杏。我借机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园里是什么样儿?是什么促使诗人想进去看看?问题既出,学生的反应十分积极,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园里树上一定开满了红杏挤挤挨挨,不少红杏只得往外伸展。”有的说:“园里的花木很多,但红杏最好看,一下子吸引了诗人。”还有的说:“伸出来的红杏都这么迷人,园里一定还有更美的东西。”学生的思维一打开,古诗的意境便形象而生动了。
四、创设情境让学习情感浓起来
情感在情境中萌发、生成,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就能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如教学《骆驼和羊》一课时,可以借用导语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在动物的王国里,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发生争论。
今天就有两个动物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你们想知道谁和谁争吵,又为什么争吵吗?”这样的问题,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之中。教学时,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创造性地导入、绘声绘色地解说,都是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手段。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从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实现我们的语文培养目标。
(周口市七一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