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灿金
除了皇亲国戚之外,走进《史记》里的女性寥寥无几,而在这少之又少的女性之中,有几位母亲的形象却令人过目不忘:赵括的母亲,陈婴的母亲,王陵的母亲,张汤的母亲,还有吴起麾下一位不知名的士卒的母亲……这些伟大的母亲没有留下姓名,留下的仅仅是吉光片羽,星星点点。这些母亲闪耀着异样的光芒,温暖的光芒,她们的光芒照亮了《史记》。
第一个是一位悲情的母亲,不但没有留下姓名,连她的儿子也没有留下姓名,后人仅仅知道她的儿子是吴起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
这名士兵名不见经传,长期的行军打仗让他的整体免疫力下降,以致身上生出了恶性脓疮。生脓疮毕竟是件痛苦的事情,但该士兵却在痛苦之中感到了幸福,因为他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他成为名人不是因为有战功,而是因为军队的最高长官吴起,亲自趴在毒疮上为他吸脓。
可是,当这个幸运的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之后却放声大哭:“我是想起了孩子他爹,当年,孩子他爹也跟随吴将军当兵,孩子他爹也生了脓疮,当时也是吴将军替他往外吸的脓。后来,他就如同服用了兴奋剂,在战场上像一条狼狗一样勇往直前,最后,我的丈夫就死在敌人手里了。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吮毒疮,我想,我儿子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哭他,是因为吴将军吸的是脓血,要的是性命啊!”
其实,吴起就是一个冷血的魔鬼,他是个狂热的官本位主义者,他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跻身公卿。他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己的这一目的服务,杀妻求将,拒绝为母亲料理丧事,为士兵吮吸脓血,都是吴起为自己的公卿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士兵的母亲看透了其中的把戏,她因此预见到了儿子悲惨的未来。
一将功成脓血干,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和这位不知名的士兵相比,赵括称得上是声名显赫。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代名将,他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和廉颇、蔺相如等齐名。
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迎战秦军,结果赵军遭遇了连败,廉颇分析形势后,决定每天高挂免战牌。
秦軍无奈,就派遣间谍到处散布谣言,说什么“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目的就是让赵国换下老谋深算的廉颇,改用军事战略尚不成熟的赵括。
赵王信以为真,拿来秦军的棒槌就当针认,兴冲冲地任命赵括取代廉颇做将军,梦想毕其功于一役。
儿子当了赵国的将军,可把赵括的母亲吓了一大跳,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国王的这项任命。赵母条分缕析地说:“赵括他虚荣贪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大王赏赐的金帛,他也全都带回家收藏起来。我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我意已决,赵括做将军之事已是板上钉钉,无可更改!”
话已至此,赵括的母亲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既然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只求免受株连。”
最后,赵括以自己的身死名裂,证明了母亲的正确。但是,有的母亲为了坚定儿子的信心,采用的是相反的方式。譬如王陵的母亲,就采用自杀这种激烈的方式,让儿子服从自己所作的决定。
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但王陵是当地著名的富豪,刘邦则是流里流气的瘪三。尽管刘邦当年谁也不怕,但对王陵则避让三分。
但是,王陵心理上一直很藐视刘邦,也从来都没有真正佩服过刘邦。尤其是当他看到原来根本不如自己的刘邦居然成为一代枭雄的时候,心里的酸味就更加浓重。
然而形势比人强,在秦末乱世,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多方面的积累,家里曾经有钱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然理由。当楚汉相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王陵就需要挑边站了,要么依附他人,要么自取灭亡。万不得已,他选择了刘邦,但内心的不服气却时时存在。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久,项羽就盯上了王陵。他派人把王陵的母亲挟持过来,极尽礼节,想以此招降王陵。王陵派手下前来探望母亲,在送别他们时,王陵的母亲说:“我知道王陵原来不服气汉王,但是在我看来,将来得到天下的一定是汉王。请替我转告王陵,要小心地侍奉汉王,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三心二意。为了避免王陵节外生枝,我将以死来为你们送行。”说罢即拔剑自刎而死。
美好计划成了泡影,项羽大为恼火,随即传令将已经自杀的王陵之母投入开水中给煮了。王陵从此铁了心跟随刘邦干革命。建国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并且成为刘邦去世后重要的托命大臣,后来接任曹参做了右丞相。
因此,当王陵回顾往事时,一定会为母亲的远见卓识而百感交集。
这些母亲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历史却顽强地记住了她们。
(笑笑摘自《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