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芝旺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于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阐述以及巩固,用不同类型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来营造一种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特定环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是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从《心理学》可知,兴趣是吸引一个人注意力的首要因素。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有趣的化学实验绝对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把理论变为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讲“纤维素的用途”时,进行如下实验:点燃一小团棉花,棉花缓慢燃烧,留下一点灰烬,学生对此熟悉,不以为然。接着在手心上放一小团火棉,由于火棉与棉花相似,学生还以为是棉花,点燃它,只见火光一闪,迅速燃烧,瞬间踪影皆无,学生们顿时哗然,惊奇万分,一种急切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二、实验课教学应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每次实验课教师都有同样一种感觉:上实验课比上一般课学生要轻松,课堂气氛要活跃,这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生把实验课当成了“玩”的课,化学实验课教学既不完全属于认识事物的领域,也不完全属于操作技能的领域,而是这二者的一个有机结合体。因此,在实验前,一定要先制定学生实验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课题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所需数据、实验动作的难易,并要领会注意事项,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才会避免实验过程生疏、操作失误、损坏仪器、不能得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克服实验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尽量让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的最大弱点就是只有教师一个人动手,学生只能是远观而不能接触,如果在实验中,效果明显还问题不大,但在实验中往往有许多现象是不太明显的,此时就是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听,学生不能口服心服,且对所实验的内容记忆不深。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多动脑动手,不怕麻烦,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尽量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动手的机会,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必要也是可行的,并且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讲“硫酸的物理性质”时,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看得懂,却难记住,此时,不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①用不贴标签的同样大小的试剂瓶分别装等体积的水和浓硫酸,让学生分别用手拿起,看哪个重?这样,对浓硫酸“密度大”就印象深刻了。
②把以上两瓶试剂拿起轻微摇动,看哪个瓶内液体显得粘稠,就可对浓硫酸呈“油状”记忆犹新。
四、不断改进实验,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有些实验太平淡,有些实验太繁琐,因此,大有必要进行改进。
例如:“CO还原CuO”的实验:收集一瓶CO,盖好备用。取铜丝打磨干净后弯成螺旋状并插入一个与集气瓶口合适的胶塞中,手持胶塞将铜丝加热,离开火焰后表面能看到生成黑色CuO,趁热插人瓶中,铜丝由黑色瞬间被还原成光亮的红色;倒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五、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针对学生特别喜欢实验这一特点,教师应尽力组织好实验教学,“投其所好”,驳得学生对老师的“喜欢”。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实验研究表明: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因此,老师借助“实验教学”这一手段,来加强师生间的感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也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具体办法有:成立实验活动兴趣小组、成立科技小分队,利用在校课外时间进行活动、利用周假时间进行活动等。
例如:课外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让同学们准备一条棉质的小手帕,将其浸入到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并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等火焰熄灭后,手帕仍然完好无损。诸如此类的课外实验活动,不仅让同学们牢固掌握有关知识,同时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七、结合环保,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当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保护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任务。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越来越重视对在校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化学教材提供了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中学没单独开设环境知识教学课的情况下,化学教师理应承担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的责任。
在思想上,化学教师应明确认识到:第一,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中,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第二,各种课型包括新课、实验课和习题课,都可以渗透环保知识教育。
总之,实验课教学在整个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应很好地把握,发挥其最大优势,以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