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玲
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除了搞好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外,还重视活动课的开展。从内容上看,它主要是思维品质的培养;从方法上看,它主要是学生的直接操作活动,手脑并用,相互促进,技能技巧的提高;从师生的地位看,它主要是学生为主体的独立活动。
活动课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形式多样,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活动课的开展,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那么在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更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快乐则是知识的萌芽。”可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习将是进取的、主动的、高效的。如何在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兴趣,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儿童的好胜心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直接受兴趣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学习兴趣善始善终,就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开展游戏活动,根据儿童的竞争意识,把知识教学融于活动中,持续刺激学生主动探索、力求追寻解决问题的愿望。
如:分数应用题继整数应用题之后,利用解题的关系式,不但有直接联系又有新的途径。如:标准量×部分量的对应分率=部分量;部分量÷标准量=部分量的对应分率;部分量÷部分量的对应分率=标准量,对于刚接触分数复合应用题的学生来讲,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据这一现状,我和同学们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全班同学分成两队,两队都要给对方设置障碍,即提出含有分率的题目,让对方分析。分析对的就跳上岸来,若分析不对的则掉进河中。最后按上岸人数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奖,帮助掉进河的同学重新分析错题,同舟共济,达到无一落水者,再选出其中几句有代表性的分率题编几道有代表性的复合应用题。通过此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选材,自由推理,判断总结。整个活动中,老师只在必要时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带有好胜心理参与活动,熟悉新知。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又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从而达到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儿童的好玩心理,活跃气氛,稳定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所以把游戏引人课堂,巧妙地设计形式新颖的活动,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儿童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我设计了“小向导”活动。十张桌子上贴有十个数字,代表小白兔的家。十个同学胸前贴有加减乘除及混合算式。然后教师叙述游戏规则:“一群小兔子到森林里找食吃,回家路上迷失了方向。谁能做他们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家?”话刚说完,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都争着当向导,帮小兔找回家的路,大家积极动脑、动手、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娱乐中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一改平常的单调、被动。此外,我还应用教育机制,在恰当的时候,采用“当医生”、“找朋友”、“抢红花”等多种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兴趣的稳定性,以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较优秀的意志品质。
三、利用儿童的好动心理,积极操作,增进兴趣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数学加活动。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通过活动可以训练思维,使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很好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在几年来毕业班的教学中,我发现求几何体的表面积,学生经常会出现多求或少求的现象,原因是对某物体不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为此在总复习时,我就开展了“学做小工匠”的活动课。课前让大家预备了硬纸片、剪刀和浆糊。上课后大家自由结组,然后安排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工,讲明活动的目的、要求,强调活动的训练要素,每个小组分别制出一件规则几何体,如抽屉、柱形烟囱、火柴盒、正方体鱼缸等,注意动手制作的同时思考所做物体的形状、有几个面,接着讨论求表面积的方法。最后各组长介绍所做物体的特征,说明表面积的求法。
这样的课,彻底抛弃了“满堂灌”,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连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也深受感染和启发,一改平时自卑情绪,积极动脑、动手。
四、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走出课堂,一起参观调查,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从结绳记事开始,都是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功利主义”教学模式的影响,使数学教学只注重写和算,忽略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数学很枯燥、不快乐。数学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又喜爱生活,于是我把活动课上到田野、家中、池塘、超市……利用动植物、玩具、卡通人物刺激儿童的多种感官,激发儿童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境中思考、感悟,体验数学的情趣。
数学活动课还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一次成功会激起学生对更多、更大成功的追求,成功后的欢乐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兴趣的保证。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中兴趣的培养,其目的就是为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自然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探究知识的来源,亲自感受知识的形成,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再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较充分地发掘了智力潜能。因此,我认为数学活动课应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兴趣活动为导向,深入研究儿童心理,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创设情境,精心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既锻炼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又提高了德育、美育水平,较好地贯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活动课的实践,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多年来的教研和经验,使我对活动课充满信心,对教育的明天充满撞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