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侠等
叠字的新功能
赵侠
在语言运用中,叠字有着它独特的功能。用来指称人,它显得亲切,例如“佳佳”“晶晶”“乐乐”“明明”等;用来指称物,显得有趣,例如把树枝说成“枝枝”,把树根说成“根根”等,用来表示动作,显得轻松,例如把跑步说成是“跑跑”,把散步说成是“走走”等。
近来,从媒体了解到叠字的另一种功能,那就是讽刺。在汶川地震时,教师范美忠不顾学生安危,自己拔腿就跑,于是人们称他“范跑跑”。“跑跑”讽刺了他只顾逃命不计师德的丑态。无巧不成书,凤凰卫视知名评论人郭松民与“范跑跑”论辩,用脱离现实跳入过分拔高的英雄模式高谈阔论,引起观众反感,于是为他取了个“ 郭跳跳”。“跳跳”,讽刺了他说话多么善于拔高。余秋雨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中说,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还含泪劝告那些捧着孩子照片的家长,你们不要请愿,防止被反华媒体利用。这也激怒了众人,给他取了个“余哭哭”。“哭哭”,讽刺了他的假慈悲。山东作家王某发表了一首《江城子》的词,词中说,地震中死了的人,应该心满意足,纵做鬼,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这种拍马式的作品激怒了读者,于是为他取了个“王舔舔”。“舔舔”,讽刺了他借机讨好的行为。安徽阜阳某校的杨老师,在课堂上眼看着学生打闹而不管不问,致使一个学生入院后死亡。人们对他这种冷漠式的看客很气愤,称他为“杨看看”。“看看”,讽刺了他冷漠无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不管是褒也好,贬也好,叠字的感情色彩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彰显,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个叠字,往往不够准确。
老舍做广告
余小鹏
1934年12月,《论语》半月刊连载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余空白一处,老舍见状,逐提笔在空白处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以为白。主编林语堂过目,莞尔一笑,签字付印。老舍自撰的作品厂告妙趣盎然:
《牛天赐传》是本小说,正在《论语》登载。
《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
《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
《猫城记》是本小说,没有真事。
《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
《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
《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
《赵子日》也是本小说。
《老张的哲学》是本小说,不是哲学。
1935年老舍又为其《樱海集》写了广告
《上任》写山大王拜访侦探长。
《牺牲》写美国式的牺牲法。
《枊屯的》写一种女权的膨胀。
《末一块钱》写都市的晚间,少年的来路。
《老年的浪漫》写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
《毛毛虫》写新时代的一种咒诅。
《善人》从私生活上看一位女善人。
《邻居们》写不打不成相识。
《月牙儿》写一个穷女子的生活。
《阳光》写一个阔女子的生活。
中国文人为自家的作品撰写广告,老言先生恐为第一人。
梁衡论好文章的四大标准
《北京日报》刊登了著名学者梁衡论好文章四大标准的文章,他以流传千百年的《岳阳楼记》为例,分析得出了他所认为的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是为思想而写,二是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价值,又要有审美价值。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办法,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称得上“千古第一美文”。
《岳阳楼记》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式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俱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部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
嗜书成癖的文人
贾增妍
古代有不少文人学者博览群书,嗜书成癖,因而获得了种种美称。
“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写为绣囊”(《武陵记》)。后汉马融博学多识,饱读诗书,时人说他肚里装满天下锦绣文章,因而获得了“绣囊”的雅称。
普代里甫谧终明日沉湎在典籍中,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南北朝人刘考标,设法找书来读。无论路程多远,都去求借,然后便沉浸在借回的书中,也被称作“书淫”。
“少好学,博涉经史”(《隋书·公孙景茂传》),公孙景茂自幼潜心学习,一生所读之书不可胜数,“时人称为书库”。唐代虞世南饱览群书,知识渊博,像活动的书柜,人称“行书橱”。唐代李泌不仅看书极多,家里藏书也极丰富,因此被称为“书城”。李泌又因被封为邺侯,又称“邺架”。“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韩愈的诗中就记录了这样的说法。
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书籍卷轴盈满书房,被祢作“书窟”。“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寒夜读书》)。陆游读书入迷,忘形似癫,自称“书藏”。宋代赵元考博览强记,无书不记,世称“著脚书楼”。宋代吴时擅长写文章,不用打稿,落笔成章,被誉为“立地成橱”。宋代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入号“书橱”。
明代宋濂,因家贫无刀购书,只好到处借阅,然后把书抄下来,冬天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人称“书迷”。明代丘琼山勤奋好学,才患敏捷,有善“书柜”的美称。
对于死读书而不解书义的读书人,也有不少谑称。“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放人号‘书簏”(《新唐书》),唐代李善读书极多,又博闻强记。却不擅长写文章。曾注过《文选》,但大都是引用别人的材料,被人称为“书麓”。南宋人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读了三年《易经》却不解文义,想写《宋书》,却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