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努力发展青海省文化产业

2009-09-04 03:58
群文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民歌青海文化产业

杨 珺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兄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今天,各民族兄弟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传统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省每年举办的“民族文化旅游节”更是全面推介宣传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一次盛会。文化产业做为文化与经济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何为文化产业?虽然至今还没有一定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从事精神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群”。①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中,文化是精神产品,是一个由生产到销售到服务的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主要面向市场,必须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另外,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会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在其他一些国家,文化产业还涵盖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网络服务等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成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同时还要努力成为一名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做为一个有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省份,我们应怎样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呢?笔者就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供广大同仁及读者参阅。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拓展消费领域。”省委在《中共青海省委关于构建和谐青海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推出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产品”的要求。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应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立足本职,根据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多生产一些市场对路的文化产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争取把我省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一、各民族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生产一种产品,首先需要原材料。在我省文化产业中,原材料就是文化系统的“家底”,我们应该将“家底”进行一次系统地盘活和清点。青海世居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六个民族。各民族用自己辛劳的双手,不仅谱写了青海的历史,而且为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宝库,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民间艺术是青海民族文化中的一枝艳丽的奇葩,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艺术,其品种繁多,大体分为以下五类:

1、民歌:包括大家都很熟悉的“花儿”、在饮酒时将猜拳、歌唱和饮酒相结合的酒曲、各民族民歌、劳动号子、小调以及源于宗教信仰的习俗歌、边说边唱的儿歌等。在民歌中,许多以民间小调、民歌为主旋律创作的器乐合奏,如《四季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贤孝等,其曲风淳朴、清新动听、广为传唱,这就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依托民歌发展文化产业,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发展音像业,在当今社会,这是一种最普及、群众也很容易接受的形式,目前在市场上已发行出版了“花儿”、藏歌以及汉族秧歌等专辑。就“花儿”专辑来说,民族分类还是不明显,主要以歌唱者个人专辑为主,一个人演唱或数人联唱,在一张碟中,同时可能包括汉族、回族以及土族“花儿”曲目等。在音像制品的制作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录音效果较差、画面单调等。如何将“花儿”通过音像制品充分体现它淳朴的民风、美好的情感、优美独特的旋律以及青海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色等,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藏族民歌等所有民歌音像作品的制作,但藏族民歌应更加注重表现原生态,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藏族民歌,其配乐、演唱等很具有现代气息,但在笔者看来,从歌唱语言、演唱风格等方面缺乏传统藏族民歌所具有的悠扬辽阔、舒展豪放以及轻柔美妙等特点。我们不妨再开发制作一些传统的藏族民歌,完全由民间歌手、方言演唱,体现原生态,这样既保存继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全面展示了藏族民歌所独有的魅力,相信一定会有较大的市场。在表现原生态音乐方面,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的一批表演青海汉族春节期间社火的光碟,因其全面真实地表现了完全民间的表演形式而销售火爆。所以,在依托民歌发展我省文化产业方面,笔者主张应注重体现其原始的艺术风格,即“土”。

2、民间舞蹈:包括汉族舞蹈、藏族舞蹈、藏传佛教寺院舞蹈、土族舞蹈、撒拉族舞蹈、回族舞蹈以及蒙古族舞蹈等。其中汉族舞蹈又包括八大光棍、蜡花姐、五鬼闹判官、竹马舞、太平鼓、四片瓦、武角子、牦牛舞等全部社火舞蹈;藏族舞蹈包括卓、依、热巴、国哇、巴吾巴姆、则柔、拉什则等;藏传佛教寺院舞蹈主要指各大藏传佛教寺院羌姆;回族舞蹈主要是指包括白鹦哥、十道黑、虎刺马、莲花落等在内的宴席舞;蒙古族舞蹈包括鞑子扳跤及巴格西和三个班德;土族舞蹈包括流传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安昭和民和土族纳顿节上表演的包括会首、庄稼其、五将等舞蹈;撒拉族舞蹈包括骆驼舞、阿丽玛、伊秀儿、玛秀儿以及裢枷舞。从以上的列举可以看出,我省各民族舞蹈自成一套,但每个舞蹈又独具风格。在依托民族舞蹈发展文化产业当中,笔者认为在开发中应注重各民族舞蹈的完整性,即将一个民族所有的舞蹈集中在一张光盘中出版发行,文艺团体在创作中也要注意完整性,这样既能全面了解本民族舞蹈的艺术风格,又能方便大家观赏,继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如现在很流行的藏族锅庄舞蹈、青海社火等,也就是要体现“全”。

3、地方戏曲和曲艺:有藏戏、平弦戏、目连戏、青海眉户戏、皮影戏、河湟曲艺、青海越弦、西宁贤孝、河州贤孝、快板贤孝、下弦、青海道情、打搅儿、西宁太平歌等。鉴于当今地方戏曲曲艺传统的表演形式及艺术风格,已不被大多数年轻观众所欣赏,而且受到其他艺术的冲击较大,笔者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继承,是我们当前更应该做的工作;

4、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包括农民画、漆画、壁画、唐卡、酥油花、玉石雕刻、剪纸、灯影皮人、民间刺绣、民族地毯、牛羊头工艺饰品、陶瓷工艺等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其中大多数已享誉世界。在发展文化产业当中,我省最早选中的应该说就是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现在市场上大多数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都利用民间美术及工艺制作而成,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也为从业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纵观这些工艺品,虽然利用了传统的工艺,但都是现代人所使用喜欢的器物如工艺品、装饰品、实用品等,即体现了一个字,那就是“新”。

5、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其中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等民间文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海人。民间文学是我省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依托民间文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发行普及性读物、图文并茂的儿童画报、制作动画片等,寓教于乐,弘扬传统美德。既将民间文学通俗化、大众化,也就是“俗”。

以上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都是我们丰富的原材料,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原创产品都可进行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坚持在初期阶段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来进行生产与再生产。

二、改革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生产这个环节中,有两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一就是人的问题,文化艺术作为一种产品是以人为载体的。在这个问题上,又有两个方面要着力解决,一是如何让文化从业人员从过去的“事业型”、“文化管理者”变成产业经济的创造者?这就要求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华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要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经纪人、文化市场、文化管理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有关学校和教育部门把培养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纳入本部门的教学内容,并能努力提高相关的教学水平,形成多层次、立体型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内部管理上,要解放思想,切忌机构庞大、人员冗杂,要顺应国家的改革政策,对一些不必要的行政人员、不适宜在原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分流,为吸收新鲜血液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总之,要在大力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发现人才的同时,更要注意优化人才结构,使人尽其才,创造出更大效益。

在生产中,除了人才,还有生产机器、生产环境等几个环节,就生产环境即机构来说,各类展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视剧院、文化活动场所、传媒策划企业、民间股份制文化产业集团和机构等等,都可作为文化产业基地,在必要的时候,还可对以上机构(单位)进行资源设施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这些机构中,应同时具备信息、政策、市场等方面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高科技产品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和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系统、声像制品、电子光盘等都是我们可利用的工具和载体,是现代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元素。

最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还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产业这一系统工程,努力拓展自己的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我们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中近期发展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拓展市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努力: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在这一点上,各旅行社带来的游客很重要,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中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四是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规范化,要有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到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规,要与世界接轨、与国际接轨。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同时又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释:

①文化研究2005(5):26.

参考文献:

[1]青海民族民间文化[M].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2004.

(作者单位:青海省民俗博物馆馆员)

猜你喜欢
民歌青海文化产业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穿花衣 唱民歌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