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

2009-09-04 03:58乔连全黄月华
高教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中美比较

乔连全 黄月华

摘 要: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科生科研逐渐得到中美研究型大学的重视,纷纷推出相关项目支持学生参与。通过对中美研究型本科生科研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在项目设计、组织管理、学生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本科生科研的性质及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为国内理解和创造性应用这种本科教育改革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中美;比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财政、政治与管理是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主要议题。进入80年代之后,各种层次的教与学问题引起美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就包括高等学校的教学问题。在此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呈现某些变化,越来越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受到重视。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及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全美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等组织的推动下,现在几乎所有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在开展某种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日益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本科生科研活动正越来越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先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借鉴国外经验,推出自己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接着在2006年,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出台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首批就有60多所高校参与。

可以说,如今本科生科研已经引起两国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关注和重视。在本科生科研的出现及发展过程中,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具体举措怎样,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从美国高校的发展经验看,我国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又将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比较与反思,以期为理解和创造性应用这种本科教育改革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

在美国,本科生参与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加州理工学院就有少数优秀本科生参与化学领域的研究。[1]不过这只是个别学生或院系的自发行为,并没有形成持续性吸收本科生的研究项目,也没有机构加以组织和推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了著名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并成立专门办公室来组织、推动与管理全校范围内的本科生科研活动。1978年,部分高校的教授发起成立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致力于推动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领域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如今该组织的个人及团体成员覆盖了全美约870所院校,并设有生物、化学、地质学、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心理学7个分会。而成立于1987年的美国国家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则弥补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在活动领域的局限。这些组织的成立在推动本科生科研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科学基金会、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等,通过提供资助和政策研究,有力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特别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下属的博耶研究型大学委员会,所推出的几个研究报告,对推动美国、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推出自己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到这一本科教学改革中。下面通过几所规模、类型各异的高校对美国本科生科研的情况予以了解。

(一)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科生科研

1969年就推出“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的MIT是美国本科生科研的标志性大学。如今,本科生科研已融入MIT校园之中,学生和教师对UROP充满热情并引以为豪。

MIT的UROP项目面向该校全体本科学生。UROP办公室是本科生科研的管理部门,负责监管MIT的所有本科生科研项目。无论是加入教师研究项目还是自己提出研究方案,MIT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一起从事前沿研究的机会。学生从一入学就可以寻找研究机会。作为UROP的成员,本科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提出研究计划、提交书面申请、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及以口头陈述和书面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研究申请书除了科研计划背景与内容等常规部分外,MIT特别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承担的职责、研究动机及个人在学术上的预期收获等。

在MIT,学生可以在任何院系或跨学科实验室从事研究,时间可以是一学期、一年或更长。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可以取得学分(一般为选修课学分),也可获得报酬,有的则为义务志愿者。UROP学分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选修课学分,获得该学分的学生不能同时获得报酬或作为志愿者;二是记录学分,给予获得报酬或作为志愿者的学生。学分多少由指导教师按照院系规定来决定。学生参与科研的报酬来源有两种,一是由指导教师支付(2007-2008年为9.25美元/小时),二是由UROP支付。由于UROP的资助经费有限,学生需要竞争才能获得科研机会。学生如作为志愿者参与,则既不能获得报酬,也不能获得选修课学分,但可以获得记录学分载入档案。学生之所以选择作为志愿者,一般是因为不能保证整个学期开展研究,或不需要通过研究来获得选修课学分或报酬。对于学生利用学年(或学期)进行科研,UROP规定学生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超过25小时,这样既能达到一定科研训练效果,又不致于影响正常学业。学生在暑假则可以全日制工作,每周40小时。[2]

为了把没有参与过UROP的低年级学生和有研究经验的高年级学生联系起来,以使双方受益,MIT在1993年推出了独立研究指导项目(IAP Research Mentor Program,IRMP)。具有一定UROP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经过报名、审核和培训后可成为低年级同学的指导者。通过IRMP,低年级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如何寻找、参与研究项目及利用实验室的基本技能等。

MIT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并没有局限于本校本科生,与MIT有学术联系的部分高校学生同样可以参与,诸如卫斯理学院、剑桥大学等。2009年暑期MIT还启动与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的合作。而MIT的阿姆根UROP学者项目(Amgen UROP Scholars Program),更是明确指出有一半参与者来自MIT之外。

(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我国比较关注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与MIT相比,伯克利的规模更大,加之其公立大学的性质,所以不少经验值得国内研究型大学借鉴。对于伯克利的科研,国内虽有部分文献介绍,但多是该校2000年前情况的介绍。经过近八年的发展,伯克利的本科生科研无论在项目数量与特色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伯克利的本科生科研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和影响。90年代后,伯克利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对本科生科研进行资助,但工作分散在各系进行。为了改善局面,1997 年伯克利成立“本科生科研办公室”(Office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科研机会迅速增加。“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与服务,如提供各种研究机会和项目申请信息,组织项目申报、审核及验收工作;此外还承担一定教育职能,如组织各种研究方法讲座和讨论会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拟订预算等,帮助学生亲自实践在未来如何作为一名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的全部过程。

根据学生在科研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伯克利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基本也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根据方案向学校或者其他机构提出研究资助申请。URAP(本科生科研学徒项目)作为第一种类型的代表,设立于1991年,为学生提供接受教师一对一的科研指导机会,激发其研究兴趣,培养其研究技能。而伯克利同样鼓励本科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或者创造性设计工作及公众服务性项目等,向学校或者其他机构申请研究资助,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原创性研究。

尽管本科生科研项目主要有上述两种类型,但诸多项目设计又具有特殊性考虑。如增加不同学生群体的参与,借此拓展项目宗旨,就是自2000年后伯克利本科生科研工作的重点,反映出该校本科教育理念的又一跃升。如生物学研究项目(Biology Fellows Program)重在支持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少数族裔及女性群体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生物学中的另一个项目( Genentech Foundation Biological Sciences Minority Summer Research Program )与之类似,同样面向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少数族裔学生,不过更明确支持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或者未来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学生。海斯学者项目(Robert & Colleen Haas Scholars Program)支持即将进入三年级或已经是三年级在读的本科生进行科研。施敦力项目(J.L. Stronach)则面向致力于公共利益及社会觉悟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不过并非支持他们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而是帮助毕业生拓展或反思自己本科期间所做的工作。睿智者共同体基金(Intellectual Community Fund)致力于学生发起的跨学科合作研究。暑期研究项目(SURF)支持伯克利的文理学院本科生在暑期进行研究,以为本科毕业论文或主修领域的顶峰体验进行准备。而米勒学者项目(George A. Miller Scholars Program)则为从加州社区学院转学而来的学生,特别是愿意将来服务于社区工作并且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本科生提供研究资助。[3]

(三)华盛顿大学的本科生科研[4]

坐落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是一所建于1861年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太平洋西北区最大的一所大学,华盛顿大学在办学使命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通识教育、本科生科研及体验式学习,为学生创造有活力的学习环境。

1992年,华盛顿大学成立本科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对全校本科生培养项目进行协调。在本科教育办公室与其他院系的努力下,华盛顿大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特的学习与体验机会,特别是本科生科研。1995年新校长Richard McCormick上任,他公开提出本科生科研是学校的优先政策之一,这直接推动华盛顿大学逐渐从重视教转而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

1995年,本科生科研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成立。作为独立的部门,URP致力于帮助本科生寻找科研机会,同时负责维护本科生科研网站,组织本科生科研交流论坛,并帮助学生在校内外论坛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

华盛顿大学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经费大多来源于捐赠。如Mary Gates 学者项目,每年支持100名学生参与科研(1500美元/学期);1993年,作为美国研究太空的重点大学的华盛顿大学获得研究资助,推出暑期本科生科研项目(Summ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与一般的暑期项目不同,对已被录取但还未入学的学生,该校也给予支持,同时为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提供研究机会。每年召开的本科生科研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分享研究经验的机会。不仅学生,教师和社区人员也参与其中,讨论研究与教育的结合等问题。此外,帕卡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基金等也提供资助帮助本科生进行科研。

围绕当地企业与组织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组成研究项目,华盛顿大学不少院系支持学生参与其中,这些问题往往与学生的课程有一定关联。院系还会组织讨论会,邀请教师、企业人员、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在华盛顿大学,学生也逐渐反思学校的本科生科研文化。一些学生发起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协会(Undergraduate Research Society),帮助同学如何寻找科研机会及更充分地参与,该协会已经成为华盛顿大学发展最快的协会之一。负责华盛顿大学本科教育的院长表示,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体验式学习的机会是华盛顿大学的目标。

二、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

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研究型大学所重视。借鉴MIT经验,清华大学在1995年推出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先行者。之后在部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呼吁及政府支持下,特别是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出台,研究型大学创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增高,学生的科研机会也逐渐增多。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2006年也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试点及首批计划高校。通过这几所学校,可以了解近期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情况。

(一)北京大学的本科生科研[5]

北京大学具有重视本科生教学的优良传统,作为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旗舰,一直不断探索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1998年以来,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适应国内外学术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吸引和筹措资金,鼓励大学生开展有序和规范的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本科学生的积极响应。

目前,北京大学资助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基金已有五种,由北大教务部负责管理,其中包括:莙政基金(1998年设立,每年资助40项)、泰兆基金(1999年设立,每年资助10项)、校长基金(2002年设立,每年资助170项)、毛玉刚基金(2007年设立,每年资助12项)、学校教育基金会基金(2007年设立,每年资助40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于2006年在北大试点,2007年正式启动,每年资助50余项。每项可以独立申报,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如果是后者,每项不多于3人。

每种基金的设立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莙政基金全称是“秦慧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是李政道教授为纪念其夫人而设立的。除北京大学外,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也在其资助之列。在北大,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理科各院系及中文、历史、哲学系的本科生,按李政道夫人遗愿,得到资助者中女性比例不应少于50%。毛玉刚船业教育基金是其夫人和亲友捐赠。2006年7月,毛玉刚夫人从基金中设专项“北京大学毛玉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学有余力并对研究工作有兴趣的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北大2008年学校文件,该基金资助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空学院和环境学院环境保护方向的本科生。泰兆教育基金自1999年始在北京大学启动,支持理科院系及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本科生的学生研究项目10项,并奖励其中优秀的研究项目3项。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基金面向理科院系和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考古文博院、经济学院、社会学系本科生。只有校长基金对专业没有限制。以上基金项目的申请,主要是面向北京大学的三年级在读本科生,他们将利用大三及前后两个暑假开展研究。[6]

为了保证以上基金作用的有效发挥并对其规范管理,北大教务部以本科课程的形式对其进行管理,称为“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Supervised Independent Study)课程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Directed Group Study )课程(简称为“研究课程”),将参加基金资助项目视为选修“研究课程”。“研究课程”为任选课程。基金资助的学生为1人时,“研究课程”为“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基金资助的学生为2-3人(不得超过3人)时,“研究课程”为“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选修“研究课程”的第二年9月初,受基金资助而选修“研究课程”的学生要向学校教务部提交结题材料。结题材料包括结题论文(或结题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结题论文(或结题报告)和科研工作的评价。“研究课程”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如初步认定为4学分;如果院系认为学生“研究课程”的内容达不到4学分,可以认定为“3学分”或“2学分”,也有适当加分的部分措施。

(二)复旦大学的本科生科研[7]

近年来,为推行通识教育而成立复旦学院,以及大力推行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复旦大学备受国内关注,彰显了复旦大学重视本科教育改革的决心与魄力。在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UUROP)是为支持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而搭建的平台,由复旦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办公室统一管理。目前FDUROP已包含三个项目。

第一个同样是由李政道先生1998年设立的“莙政基金”项目(CURE)。该项目在复旦大学实施11年来,已有389个课题,389位优秀本科学生得到资助。

除了莙政基金项目,为了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2003年5月,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名为“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2004年11月,该项目结题通过的学生获准被授予“望道学者”荣誉称号。因此,这个项目简称为“望道项目”。该项目的基本特色是采取教师公布与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相结合的课题征集形式,利用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和一个导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的课题审核制度和相关经费管理办法使学生在具体学术研究过程中受益和成长。

2008年起复旦大学又推出了“曦源项目”,在院系层面进一步拓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为本科生创造更多进入实验室体验学术研究的机会。曦源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教务处实践教学办公室负责牵头,协调院系开展曦源项目,各院系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和管理。院系成立曦源项目工作管理委员会、学生工作小组。管理委员会负责立项、审批、报名、中期检查、结题检查、评优、经费管理、档案管理及评奖等工作;学生工作小组协助管理委员会完成曦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又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在复旦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学校在上述三个项目中择优推荐参与者。

(三)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生科研[8]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是社会对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这一评价,肯定了该校对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份坚持。华中科大建校之初,就重视通过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中科大率先提出“第二课堂”概念,采取措施推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2008年9月,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校与企业界共同创办“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依托于这样一个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希望进一步引导、鼓励本科生进行主动实践,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一批科技创新组织(如DIAN团队,化学与化工学院创新基地等)率先成为启明学院的成员。这些组织吸纳了一些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机会跟随教师参与部分科研项目。

在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是启明学院中的优秀科研团队代表。所谓DIAN团队,是华中科大刘玉教授在2002年3月创建的“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简称DIAN团队。它最初招收5名本科生,由他们白手起家一起做科研项目。在“DIAN团队”,学生在导师带领下承担科研课题,团队的科研经费由2002年的3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00万元,团队每年都有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联创团队”创建于2000年6月,是华中科大的民间学生团队。创立之初,它由13名机械学院98级学生组成。经过8年多发展,现在团队规模已达到50人左右,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运作机制,主要以竞赛、承担校外项目和产品孵化为主要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科学研究及实践参与能力。

相对而言,号召、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种技能大赛的氛围在华中科大比较浓厚,这种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方式在化学与化工学院创新基地、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机械创新基地等都很普遍。

2006年,华中科大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试点高校,2007年又成为首批进入该项目的高校。为了规范管理,华中科大还出台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管理实施办法》,并指出,创新训练计划申报范围,以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的DIAN团队、数理提高班、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长学制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为主。

三、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情况的对比

通过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中美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科研都给予了一定重视。在美国,根据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2001年所作的调查,大约60%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建立了校级领导机构,以扩充和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动。其中,21%的大学建立了强有力的校级领导机构,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来管理经费,制定全校性的政策,在扩充本科生科研和创造性活动机会方面负有广泛责任;另外,38%的大学由系管理经费和制定政策,但在校级设立一个松散的管理机构以担负协调职责。在国内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科研活动尤其是本科生科研组织从无到有,各校纷纷成立专门的管理办公室,有的已经开辟了网站,信息也逐渐丰富(复旦大学的FDUROP网站是典型代表之一)。不过,综观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定区别和差异。

(一)项目设计

本科生科研项目基本分为两种,一是参与教师设立的科研项目,二是学生自己申请立项。整体看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诸如本科生科研辅助项目、弱势群体项目及研究生导向项目等。具体而言,MIT “独立研究指导计划”(IAP Research Mentor Program)项目就是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及没有参与过本科生科研的学生而设立的。有些项目则针对少数族裔、女性等,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研究项目。有些项目旨在引导对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继续深造,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部组织了“本科生暑期研究计划”,专门针对那些有意攻读博士及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本科生。该项目不仅包括研究,还有关于学术生涯的探讨,及申请研究生院的技巧讲座和工作坊等,提供与研究生充分交流的机会。

(二)组织管理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中,除了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项目,很多项目往往被放在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等部门进行管理。愿意参与的学生无论学科背景如何,往往是公开竞争。我国研究型大学某些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开展,管理部门(目前多是教务处)往往以院系为单位分配名额,仅指定部分系或基地的学生可以申报。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分割申报也许是出于僧多粥少的无奈。但是,院系分割申报不利于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进行自由组队,影响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且,以院系为单位的申报往往会形成教师主导,而非学生主导。因此,摒弃以院系为单位的指标分配,突破院系分割,面向全体学生直接开展项目申报、立项,确实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

(三)本科生科研是否属于优秀学生的专利

目前中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多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要求,如GPA高于3.0,3.2等等。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一种印象,本科生科研是成绩优异学生的专利。其实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并不完全如此,部分研究型大学也推出一些本科生科研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减低辍学率,帮助学生顺利求学直至毕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的专门面向女性、少数族裔学生的项目就是如此。而密歇根大学的此类项目更是引起了不少关注。该校1989年创办的本科研究机会项目(UROP),最初只面向少数族裔学生,从1992-1993年开始面向全校所有一、二年级学生。这些项目不是“荣誉”项目,学业成绩一般甚至处于及格边缘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而且专门面向对科学感兴趣的少数族裔和女性学生,这主要源于这两个群体都处于辍学边缘。通过参与UROP项目,定期与教师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如文献检索、批判性思维及团队合作等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研究表明,密歇根大学的UROP项目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这在非裔美国学生和二年级学生中的表现尤为明显,而且,在二年级参加UROP 的西班牙裔学生及美国白人学生的辍学情况也得到改善。[9]

(四)科研项目的开放性

在关注美国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研究型大学的项目不仅面向本校全体学生开放,而且欢迎来自有学术合作院校的本科生,有些针对的范围更广,甚至面向国外。反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不仅很少面向其他学校,甚至本校学生都有一定的限制。这虽与教育资源的多寡密不可分,但也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差异。具体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呼唤一种开放的教学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学生与教师的适度自由流动受到鼓励,一系列制度使得学生可以像蜜蜂一样在广阔的田野和花园自由采蜜,[10]这无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丰富的滋养。

四、如何看待本科生科研

本科生科研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虽不长,但已取得一定成绩。2008年10月25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上,大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科研潜质,对社会与对生活的深刻关注,以及研究方法的多种多样,都让专家们赞不绝口。同时,专家们对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在报告中都特别强调发表了什么级别的刊物文章、获得了什么奖励,这种太执着于成果的态度有点急功近利。”北京交通大学吴俊勇说,“创新性实验计划与以往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不同,它看重的是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受到了哪些教育最重要”[11] 。其实,有功利之心的又何止是学生,很多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的定位也有待思考。这一现象不禁引发我们思考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开展本科生科研?我们如何看待本科生科研?

1969年,在MIT负责本科教学的M.A.MacVicar受瞬时成像技术发明人E.H.Land的启发,更源于他坚信通过“做”来进行学习的力量,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12]在推动本科生科研的著名报告《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十项对策》中,博耶研究型大学委员会认为“在研究型大学这一特殊环境中,传统的授课方法不应该是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方式,大学应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建立基于研究(research-based)的师生互动学习模式,把大学生从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接收者变为文化知识的探究者,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应共享科学发现的成果和经验”。报告进一步指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学习要建立在有指导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基础上。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要求本科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而20世纪90年代学习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指出,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传递,而是要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互动基础上的知识建构,这种建构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探究。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教育部布置给高校的一项活动或任务,更不能仅仅作为高校、学生之间的比赛,应该把它看做是教学观念的一次改革。为避免把“本科生科研”作为一个临时任务或宣传点来对待,研究型大学应以实施此类项目为契机,反思课程教学,从整个课程的结构及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系统着手,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最终推动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五、本科生科研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参与面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从无到有,并逐渐递增,令人欣慰。由于每个项目参与的人数不多(每个课题1—3人,一般项目资助不超过40项课题),相对于我国较为庞大的高校本科生而言,覆盖比例仍然较小。在MIT或加州理工学院,任何想参与研究的本科生都能找到机会。教师已经习惯把本科生列入他们的研究计划中。当然,这两所学校的规模不大,生师比例较小。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也在积极筹措,力图扩大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范围。但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推广对任何高校而言无疑都面临很多困难,生师比例较大就是摆在不少巨型或者较大规模研究型大学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指导学生必然要付出时间,尤其是缺乏研究经验与技能的本科生。繁重的学业也成为学生参与的障碍之一。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然有一部分对此不感兴趣,这也无可厚非。

对此,美国研究型大学也在积极寻找对策。比如罗格斯大学(Rutgers)为提高学生申请项目的积极性与成功率,就通过相关活动为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研究技能,有助于学生们能顺利通过项目申请并有效参与。华盛顿大学的入门学者项目也提供类似经历。此外,一些探索性课程,诸如基于问题的研究,或者项目学习法都可以帮助没有研究课题经验的学生获得类似体验。一些研究型大学与当地公司及企业合作,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研究机会。位于佐治亚州的埃默里大学(Emory)生物系建立本科生实验室,24小时开放,便于学生在任何时间开展实验。应该说,为所有学生提供研究经历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尽管很多学校难以实现。如果积极创新与行动,学生无疑就获得更多机会。[13]

(二)评估

伴随本科生科研的开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评估。在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相关总结中,一般都提到会组织参与者讲述参与科研的感受,其中很多体验是美好而难忘的。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者与本科生科研基金的赞助者希望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收获。为此,高校在逐步启动本科生科研的评估工作。比如,密歇根大学就本科生科研对非白人学生的辍学情况是否有改进进行过评估;特拉华大学分别就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感受、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发展以及校友对本科生科研的感受实施过评估调查;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赞助下,西摩尔等就本科生科研对学习、态度及职业选择的影响组织了评估性研究。为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良序发展,本科生科研的评估也需要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逐步展开。

(三)社会认同与支持

任何活动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本科生科研的作用在美国相当大范围内已达成共识,无论大学自身及政府机构、国家科学委员会(NSF)、私人企业与各种基金会,都对本科生科研给予重视与支持,因此从项目设立、资金支持到专门的管理机构的设立,许多工作都得以落实。而一些非政府组织,如1978 年成立的“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其成员不断扩大,他们不断总结实践,并把信息提供给立法部门、政府官员、大学董事及高校管理者,以期进一步改善本科生科研的外部环境。

资金来源方面,除了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的部分高校外,目前我国高校多数是自行解决,只有少数可以得到私人捐赠基金。诸如李政道夫妇设立的基金,我国大陆地区只有四所高校参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则得到外部社会团体和企业界的较大支持,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资助就来自三方面:一是由学校、院系以及其他跨学科研究领域提供;二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所管理的国家实验室提供;第三方面则是由校外提供,包括NSF所设立的全国性“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及一些私人基金会等。

(四)配套机制

本科生科研的顺利实施无疑还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以增强项目的实施效果。比如教师激励机制、学分制等。本科生科研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把本科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等同于教学。但教学与科研的冲突,高校尚没有完全处理好,这也势必影响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应该指出,有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灵感与快乐,也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其自身的科研成长,这也许是更大的激励。

在诸多的教学改革项目中,本科生科研项目可谓是真正直接面向并针对学生的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参与、实践、探究学习,教学改革顺应了教育理论中呼吁的从对“教”的重视转向对“学”的关注。但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参与,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诸如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无疑需要变革,以腾出一定的时间、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充分地参与。此外,召开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科研论坛,不仅关注成果交流,而且为从没有参与过的学生提供如何寻找、参与本科生科研的经验也有必要成为一种常规性制度。

六、结语

本科生科研之苗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中已经萌发,笔者真切希望研究型大学借此培植一种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文化,希望包括本科生科研在内的教学改革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及决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常性地举办关于此类活动的对话、探讨,教师们理解此类活动的价值与目标,学校领导也能积极协调、支持此类活动的开展。当一种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文化慢慢形成之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逐渐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12]Carolyn Ash Merkel.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t Six Research Universities [EB/OL].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http://www.aau.edu/education/Merkel.pdf, 2001.

[2] http://web.mit.edu/UROP/, 2009.

[3] http://research.berkeley.edu/, 2009.

[4]http://www.washington.edu/research/urp/, 2009.

[5] [6] http://dean.pku.edu.cn/urtpku/, 2008.

[7]http://www.fdurop.fudan.edu.cn/general.php, 2008.

[8]http://qiming.hust.edu.cn/qmweb.aspx, 2008.

[9]B.A. Nagda, S.R. Gregerman, J.Jonides, W.Von Hippel, and J.S. Lerner. Undergraduate Student-Faculty Research Partnerships Affect Student Retention[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998(22.1).

[10]卢晓东. 谈大学开放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高等教育,2007(8).

[11]本科生科研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EB/OL].www.jyb.cn,2008.

[13]http://web.mit.edu/UROP/basicinfo/index.html, 2009.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中美比较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