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锐
对金融市场来说,世界是弯曲的,人们看不到任何地平线,结果,人们的视线被限制住了。
在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之后,戴维·斯密克的《世界是弯的》就极有可能被认为是跟风、取宠之举。尽管,斯密克一再声称弗里德曼有关全球化的认识是偏颇和肤浅的,“他只是乐观地描述了全球商品和服务供应链的革命,而没有看到金融市场透明度与信息的缺失”,为此,斯密克想对世界究竟是不是平的进行批驳和修正。然而,当弗里德曼及其全球化的美好愿景已先入为主、深入人心之时,再试图以颠覆性的姿态去解构、反对,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在弗里德曼以信息科技革命、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外包来阐述经济全球化的种种益处时,包括生产力的惊人提高、贫困的大规模减少、财富的巨额增加以及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的缩小,斯密克仅以金融领域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来否定全球化的积极意义,难免显得力不从心、绵软无力。
所以,与其说是冲突、颠覆,但不如说是补充、完善。正如斯密克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全球化在外移了国际经济的供应线与需求线,实现了参与者多赢的同时,也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等、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等重大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形成,由主权财富基金、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公司等汇聚的巨额资金洪流可以在瞬间突破国界,它将对本已脆弱的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造成巨大冲击。就像眼下的金融危机,在斯密克看来它就是最好不过的佐证。斯密克认为,虽然从表面看造成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但根本问题还是脆弱的国际金融体系下银行家的贪婪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失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而金融市场其实就是这样的,在斯密克看来,它一直被一种不确定的,不完全的信息困扰着——缺少透明度。对金融市场来说,世界是弯曲的,人们看不到任何地平线,结果,人们的视线被限制住了。这就像被迫要穿越危险的弯弯曲曲的山路,而到处是陡峭的山谷,每攀登一步都会危险重重。
与弗里德曼笔下简单、乐观的全球化不同,斯密克传递的更多是消极和悲观的一面。斯密克在书中写道:“全球化的世界更为复杂,充满危险,也更为脆弱,你看不到平坦背后的危险隐患,你更无法规避面前的金融风险。”当然,据此认定斯密克是全球化浪潮的反对者显然有失公允。他不属于那种非黑即白粗浅划分下的某一方阵营,他对全球化有着独立的判断、敏锐的警觉和客观的立场。他并不反对弗里德曼所描绘的全球化图景——交通、通信、互联网方便快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远隔万里变成近在咫尺,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全球化还有其另外一面,正如斯密克提到的,透明度与信息的缺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全球金融体系病入膏盲、岌岌可危。不难发现,斯密克精准地捕捉到了全球化的两面性,并以一种警世危言的方式予以叙述、呈现,它启迪人们的将是对于全球化最为深刻的反思和发自内心的自省。
作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的经济顾问,约翰逊·斯密克是国际市场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斯密克曾多次参与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因此,和新闻记者出身、仅是文字工作者的弗里德曼相比,斯密克更有资格探讨“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这一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世界是弯的》一书的副标题)。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同样是权威的、正确的。例如,他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主要依靠出口的经济体。如果世界经济因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而崩溃,中国的出口将会遭受重创;他认为中国经济和金融领域正生成泡沫。这里的泡沫是指经济发展决策者非理性地吸引投资,期望能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结果这种期望值越来越高,最后形成了投资的恶性循环。如果中国经济的泡沫破裂,那么对整个世界来说,其造成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这时,中国将会变成全球通货紧缩的“巨人”。或许是出于美国传统精英阶层的固有偏见,斯密克对中国经济表现出狭隘和偏激的情绪。虽然他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近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给予了肯定,但在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方面却是持悲观的看法,甚至其趋势研判有点危言耸听。
即使这样,斯密克的《世界是弯的》仍是~本探讨全球化问题的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通过回顾全球金融发展史,斯密克向我们展示了对应于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另一条逻辑线索:全球化进程并非一条向上倾斜的简单直线,而是一条曲折不平的崎岖道路。在斯密克眼里,弗里德曼演绎的全球化故事不过是上集,且已落下帷幕,接下来要上演的应当是他所讲述的故事续篇——有关全球化危险的薄弱环节和其固有的风险与回报。相信我,在《世界是平的》之后,你必须读一下《世界是弯的》。
(编辑:赵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