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昭 方 原
一、思想库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库产生于二战时期,当时是个纯军事术语,仅用以指战争期间美军讨论战略和作战计划的保密室。现在思想库已作为专门词汇被广泛使用,泛指一切进行未来规划性研究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公共政策研究的独立非政府机构。
关于思想库创立的确切时间却有几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美国思想库研究的鼻祖保罗·迪克森(PaulDickson),在1972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思想库研究的著作《思想库》,书中指出1832年当时财政部长面对美国汽船上恼人的蒸汽锅炉爆炸问题,与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签订研究协议,由此拉开思想库的起源。美国另外一名学者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s)不否认迪克森的观点,它也同意思想库起源于19世纪,但具体时间并不是迪克森所说的1832年,而是美国内战结束后的六个月,即1865年。
思想库独立于公司、政府、利益集团。如布鲁金斯学会曾声明:它将在“经济、政治和一般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进行科学的研究”,“努力阐明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政治机构中任何团体的特殊利益不相关系并保持独立——无论是政治的、社会的还是经济的利益”。思想库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与政府断绝任何关系,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研究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影响政府的政策选择。实际上,几乎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思想库都有某种背景、政府背景、国会背景或者党派色彩浓厚。但是,在形式上多数思想库仍把持“独善其身”。
无论是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还是民间思想库,宗旨不是为了赚钱、获利,研究产品也不直接转化为财富,这样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是募集而来的,但它们一般不允许捐助者对思想库的具体研究活动进行干预。
1.国际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科技、市场逐渐成为统一的整体,但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企业来讲,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全球问题: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并非依靠个体力量所能解决。各国之间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性的思想库,共同解决威胁整个人类的全球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由英、美等17个国家科学家组成,共同致力于解决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通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思想库是多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的集合,以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为对象,以科学客观、价值中立为原则,以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手段,在群体知识和智力互补的条件下开发创新、预测未来的专业决策机构”。
2.政治化。尽管诸多思想库标榜其独立性、非党派性,但总与政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受政府资助就是隶属于某党派。政府所关注的环境、国民经济、安全及防务政策问题往往也成为其研究的重点。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与其它国家的相应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将触角伸向了欧洲、美洲、中东等地。
二、思想库对中美外交关系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亚洲的发展。在今天,不仅在英国和美国,在德国也是同样,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不再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客观的科学研究上,而是担当起提供特殊政治解决方案的任务或作为它们自身政治世界观的倡导者,通过为政府当局提供外交与安全政策来影响政府当局的决策。
1.提供政策理念。思想库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生产新的政策思想,提供新的政策建议。他们长期的、反复的通过庞大的委员会、政府机构,向政府核心决策人员传递信息,出版刊物、著作或提交报告成为其思想传播的载体。
2.储备和提供人才。人员交流相互影响也是一种影响决策过程的方法,这在美国被称为“ 旋转门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界和政界、思想和权力之间得到通畅的交流,从而有效地保证思想库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影响。美国思想库所提供的人才,不仅包括政府机构的一般幕僚,而且包括政府对外安全与外交政策的核心决策层成员。这些核心人物不仅是美国政府对华外交与安全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更是整个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者。
3.利用大众媒体形成舆论。前胡佛研究所所长坎贝尔认为:“ 除了书籍以外, 另一途径是使这些主张通过报纸及时传递到大众手中。我们要求学者的写作从书籍及专业期刊延伸到大众媒体中。”思想库通过媒体一方面可以引发公众对与某一国际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引导群众舆论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
现代思想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独立性,不仅指其体制的独立性更强调思想意识的独立性,因此其观点既可能符合也可能相悖于政府现行的政策。因此加强我国思想库与美国思想库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使美国思想库的研究人员通过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通过中美两国思想库人员的交流,可以实现两国研究人员甚至决策人员的间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