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强
一、词境狭窄
宋词数量巨大,主题选择上难免重复,因而沿袭他人题材者多。每每于溪桥柳畔吟唱别词离曲,则局限于樽前马下: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以上词句同写送别,都走的是水路,或歌或酒或泪水涟涟,写景不外兰舟、夕暮、杨柳。
写别后相思,则于闺阁之中,一帘幽窗之内,半轮晓月之下,雾湿了两鬓: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赵令畸《蝶恋花》
深处闺房之中,独自一人,写尽孤苦,其衬托的景物不外是女主人公的饰物,室内家具,还有窗外的夜景。
已而思之不得,梦回了归时,泪落了杯酒: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晏几道《虞美人》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绡香煊云屏,更那堪酒醒!
——刘过《醉太平》
这倒有“思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无奈,而范围狭小,颠来倒去不离酒醉梦离。
当然,宋词中也有气象阔大的词作,像苏轼的词,豪放奔雄。不过就婉约的宋词而言,其数量极大,纤细婉转。虽然大多婉约词词境不阔大,但才气颇大的作家却也有创新之举,向着纵深度发展,越发写得深刻而细腻。
二、用语绵密
词的语言虽然长短参差,相对于诗来说更加解放,但还是要受词律的影响。因而炼词炼句皆极为讲究。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闹”而境界全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将春天到来,杏花吐蕊的繁茂写得有声有色,将花的娇娆多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二例皆是动词的妙用,突出动态感,拖曳生姿,直奔人心。动词的作用还在于很好地将本来孤立的物象联系了起来,并且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拟人化效果非常明显。再如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其中“花影乱,莺声碎”两句对偶工整,既有视觉效果,又添听觉感官。一“乱”,一“碎”衬托离别的恼人情绪。
其次,表色彩的词异常丰富。正因为有了色彩。宋词才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幔看到那个朝代白衫女子的醉里红颜,青黛宝钗,绿罗裙;看到那徘徊于绿苔斑驳的宫墙之下骑白马的黄衫客。“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陈克《菩萨蛮》);也有读书人感叹荒凉的流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歌楼上的怨女对季节的变换也是敏感的“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可以说宋词的世界是绮丽而梦幻的,在这些色彩的编织的青春的梦幻里,红颜不老,却日日盼望天涯的归客,无论是枝上的黄莺啼,还是雨中黄树叶,都易于触动她们敏感的神经。
形容词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毛滂《惜分飞》),一短一残写尽心中孤独。“缺月挂疏桐,漏短人初定”(苏轼《卜算子》),用“缺”“疏”点化出一幅清冷的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秦观的词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这两句之所以好,恐怕离不了这“孤”字和“斜”字吧,这二字造成一个新的形体,染上人的情感。
与唐诗相比,由于打破了句句字数相等的限制,宋词便多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衬字的运用便是一大特色。像词中的“又”“可堪”“怎生”“如何”“更”“不如”“此后”“对”“方”“恰”,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完全口语化,使诗词近一步向民间靠拢,而宋词比之唐诗更容易在民间流传,与此关系紧密。另外,宋词能够吟唱,也离不了衬字的运用,这些虚词,就表意而言,可有可无,但舍之则难以入律,不便吟唱了。添加上这些衬字,延缓了叙事的速度,使情感的流动更加舒缓,对于表达那种细密绵长的感情有辅助作用。
三、意象重叠
此处的“重叠”有两层含义,一是就单篇而论,有意象叠加的情况;二是就意象主题,或者说是原型意象来说,有反复运用的情况。这里只就意象主题来谈,例如“水”的意象: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杨万里《昭君怨》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长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或作“波”,或是“江水”,作者运用“水”的意象表达清冷之感,或写相思之苦,或时光易逝,或铺陈,或比喻,无不带上一种感伤的情绪,表现一种阴柔之美。水在不同的时空意义上表征着宋代词人不同的心境与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水意象传达出词人的时间意识、深长的情感、离愁别绪等。
再看“月”的意象,在漫漫的长夜中,那些孤独寂寞的人们难以入眠,睁开眼睛来,自然而然看到的是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千百年来它不曾变,千万里间它依然故我,所以“月”成为人们传递情感的最好载体也不足为奇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宋词总体上体现的是一种女性特征化的阴柔美。以上论述仅一窥宋词之皮毛而已,除其词境、语言、意象以外,宋词尚有清冷的词风、入骨的情感等特色,限于才力不济和精力的不足,在此略论,诚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