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胜
现代网络环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全面影响,积极研究和认真思考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如何掌握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一、顺应网络时代新变化,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首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形成网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主流意识平台。做好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本质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习规律,把握接受心理,关注时代特点,在“百家争鸣”中确保“主旋律”。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有力武器。
其次,发展多媒体教学,抢占网络阵地,建立畅通无阻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互联网络平台。党组织要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建立各种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专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从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的要求看,建立起数量众多、有一定规模、信息量巨大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网站信息传播系统和电子化思想政治工作集成系统,必须构建三种形式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一是纵向型网络结构,它是依据上下级隶属关系,由一级一级信息中枢机构组成,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的主干结构。二是横向型网络结构。要求同级单位部门的信息中心联网,如各思想政治工作执行单位的互通信息、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等。
再次,趋利避害,兴利除弊,有所作为,构筑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管理组织平台。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将掌握网络知识作为考核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条件。要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管理的新型政工队伍。
二、把握网络环境新特征。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
第一,借助网络传播速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共享。思想宣传和政治机关要善于在网上开办各种栏目,及时了解掌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反应。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电子邮件将教育通知、教育计划、讲课教材直接发往基层。将教材直接上网,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经费开支,而且还可以大大缩短教材的发放时间。此外,网络还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克服了以前在资料印刷、分发、运输、存档等诸多环节的限制,这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第二,全面整合网络资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丰富的知识内涵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有效保障。而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源。一是动态型时事信息:二是永久性的数据库信息,前者有很高的更新率,后者有无限的存储量。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量信息资源中精选有针对性的、最新的信息资料,作为有说服力的教育材料,使思想政治工作能真正做到用事实来说话。网络技术的运用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具有信息发布、传递、筛选、过滤、整合信息处理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不仅要接收信息,而且还要善于筛选信息。引导人们正确选择信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
第三,注重网上双向互动。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平等民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激发他们的能动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把教育主体和客体摆到同一个平台上,充分采用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的工作方式,做受教育者的良师益友。因此。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格式化”,必须“自定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要变单一呆板的说教形式为柔性、交互式的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变“他助”为“自助”。
三、发挥网络技术新优势,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新服务
一是努力打造精神品牌,形成凝聚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体现创新性,推陈出新,日日更新。要结合当地、本单位工作实际,在网上打造在全市或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精神品牌。这种精神品牌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现我们所要宣传的思想内涵:要体现当地、本单位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能够深入人心、凝聚人心,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精心设计载体,增强吸引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精心设计载体,通过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等,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响、生动活泼的三维动画及仿真画面构成一种“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方面刺激工作对象,使人如临其境。用信息技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把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提高信息接受的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人建立网页,增强亲和力。个人建立的网页更具有亲和力、更灵活、更容易使人感到有平等性而被接受。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使得不少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以此作为表达思想、交流心声的载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这一趋势,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交流和服务功能,开辟“网上信箱”、“网上谈心”、“网上咨询”、“网上评论”等阿页,开设《热点访谈》、《难题会诊》、《学习随感》等栏目,在网上搭起思想交流的“连心桥”,使思想政治工作既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键对键”的切磋,形成网上网下互动、温馨亲和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