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颖
稻经济是我们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良种良法的普及,稻作栽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但受自然条件和整体稻作水平不均衡等因素的限制,水稻单产始终未有突破600kg大关。为挖掘稻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使水稻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生产实践,就影响寒地优质水稻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浅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品种多、乱、杂,当家品种少。
品种是增产的内在因素,但一部分稻农为追求稻经济的最大化,不惜高价引种、买种,有的虽然暂时偿到了甜头,但也有一部分因盲目引种受灾减产,个别农户也有绝产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水稻品种22个,其中当家品种只有7个,仅占水稻面积的45.6%。
2、播量大,秧苗素质差
我县水稻大中棚育苗推广较早,目前大中棚育苗面积占95%以上,为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打牢了生产基础。但一部分稻农由于存在有钱买籽,没钱买苗的心理状态,在生产中播量始终降不下来,盘播量都在130克以上,致使秧苗素质下降,弱化了秧苗的增产潜力。三类苗、病苗、弱苗、叶龄不够等现象多有发生,导致插后不缓苗,返青期加长,分蘖期拖后,致使产量和品质下降。
3、井灌面积大,水温低。
据统计,全县70万亩水田,井灌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74.8%。大面积的井水灌溉,一是低水温灌溉水稻生育托后,发挥不了品种的增产优势;二是干早年份难以保证适时泡田,农时托后。
4、病虫害有发展的趋势,影响稻米的品质与产量。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植物保护的力度,但由于品种的乱、杂和自然因素,以水稻二化螟为主的虫害在当地已形成了一定的灾害,除草剂药害也时有发生。据调查2008年因二化螟和稻瘟病的影响水稻减产9.3%。
5、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方正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虽然开发较早,但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处于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状况,一是排灌渠系不配套单排单灌的农田不足50%;二是防雹、防渗漏、防洪和抗旱的设施不强;三是轮作问题严重,连续多年的浅翻(12cm以下)和旋耕,导致耕层浅、根系发育条件差。
6、稻作施肥水平不均衡,倒伏、病害、贪青时有发生。
稻作的施肥技术始终是困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难题。当前施肥水平虽有很大改进,但局部也有施肥技术掌握不准,用量不当,比例失调等问题。一是重追肥、重氮肥;二是重蘖肥、轻穗肥;三是按优质米要求磷、钾肥的用量不足。
二、改进的对策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为尽快实现稻作的高质、高产、高效,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在今后的稻作生产中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行政手段,选用优质品种
要强化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种子多、乱、杂的局面,刹住跨区引种和引种未审定的品系。要选择在当地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品种,在品种的生育期、积温、品质、产量性能、抗逆性、安全抽穗、安全成熟、病虫检疫等方面把好关。向品种选择优良化、种植区域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目标。
2、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实施稻作栽培标准化
(1)严控播量,培育壮秧
当前,稻区农民的水稻栽培技术有了一定的水准,但在秧好半年粮的问题上,还要下大力气。一是盘育苗播种量要控制在平方米600-650克;二是加强大棚育苗的温湿度管理;三是搞好床土配制,推广三膜覆盖技术。
(2)合理密植、科学用肥
大面积生产插秧规格行距9-10寸、穴距5-6寸,每穴插3-4株。在科学施肥上,坚决取缔大头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氮肥分期平衡施肥技术,以解决贪青、倒伏、成熟度低等问题,真正实现稻作安全。
(3)科学灌溉、强化植保
水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合理的灌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井灌面积较大的方正稻区,解决水稻生育期的增温、保温问题意义重大。一是井灌区要沿用延长渠道;覆膜增温、防渗;设晒水池;早晨灌水、只灌不排、利用回水;加宽池口、交换位置、曲线灌溉等技术措施。二是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即根据水稻生育各阶段,采用浅、晒、深、湿、和干湿交替的灌溉技术,并保证在抽穗35天后撤水,保证千粒重和品质。
在植保上,要在防控稻瘟病、叶鞘腐败病、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上下功夫,要坚持预防和防治相结合,要把恶性杂草的防治拿人日程,把草荒控制到最低程度。
(4)缩短插秧期,实现全面积插秧机械化
目前我县有大小插秧机1230台,机插面积达到了54.3%,为保证在最佳插期内结束插秧,把秧插在高产期,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应力争在未来3年内实现插秧全部机械化。
3、加大基础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保证稻作安全
从防灾保安全的角度出发,增强水稻的防灾能力。一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做到防渗、防旱涝、排灌自如,二是实行深翻(18cm以上)、旋耕、深松轮作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证水稻根系生长;三是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在栽培上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早插浅灌、晒田增温、增施磷钾肥、搞好病虫草防控。
总之,要提高全民素质,加大行政和物资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要采用综合手段,为实现优质水稻的高产、稳产寻求最佳手段,达到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