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09-09-02 06:43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3期

蒋 晨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IC;文献统计

摘 要:以CNKI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为依据,从信息共享空间文献发文年代、来源期刊、作者单位分布、相对多产作者及他们的合著情况、所受基金资助及被引情况等方面作出统计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以期揭示研究的现状,为今后研究的发展作出一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29-04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兴起了一种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围绕数字资源环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各种图书馆资源(包括印刷资源、数字资源等),在训练有素的参考咨询员、学科馆员、IT专家、写作指导专家等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信息的获取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参考咨询的“一站式”服务。近几年IC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对IC的概念解读、在国外的实践、构建模式及对我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并呈现出研究不断细化深入的趋势,本文试图利用文献计量法,通过对过去四年IC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获得对现状的认识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对我国今后IC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所帮助。

1 数据来源

本统计以CNKI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为依据,将检索时间限定为截至2009年2月10日,检索项为“篇名=信息共享空间”或“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采用精确检索,在剔除非相关主题论文后,共检出文献题录115条,其中109篇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6篇来自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所有有关IC文献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对上述论文的年代分布、主要来源、相对多产作者、他们所属的单位、所获得的基金资助及合著情况等作出分析,同时简要阅读了部分相关文献,并据此对促进深入研究试做讨论。

2 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

一段时间内某一专题的文献数量可以反映这一专题的研究状况,通过对这些文献及其发表时间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一主题在我国的发展情况。IC研究论文按年代分布(见表1)。

由表1可见,IC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吴建中先生首先发表题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认为IC为图书馆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它促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共同学习的社会空间,[2]这是国内第一次专门介绍IC,2005、2006年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当时IC的提出具有前瞻先导的作用,论文数量呈微弱上升趋势,2007年起研究论文稳步增长,直至2008年论文的数量激增,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截止至统计日期,但考虑到2008年度数据库尚未能将所有数据收全,即便如此,也足以说明图书情报领域理论掀起的对IC研究的热潮并有不断展开迅猛发展之趋势。

2.2 论文来源期刊分布

期刊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可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进展与水平,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已发展成为我国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信息源。115篇论文中除去6篇硕士论文(其中3篇来自东北师范大学),109篇论文发表在30种期刊上,其中103篇刊载在图书情报学类刊物上,约占总论文数的94.5%,该类期刊为IC研究提供了主要的学术探讨空间。载文量4篇及4篇以上的期刊(见表2)。

以上12种期刊较关注IC研究领域,核心刊物的载文量引领该主题研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其它5篇发表在3种大学综合性学报、1篇发表在管理学期刊上,其他学科类别的期刊未刊载IC研究论文。

2.3 论文作者情况统计

2.3.1 论文作者单位分布

将论文所有作者(包括合著者)所属系统分为高等院校图书馆、图书情报院(系)、公共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等类,并计算出各类占总发量的比例,发文2篇以上的单位(见表3)。

115篇论文中,就职于高校图书馆人员具有明显优势,共发文92篇,占论文总量的80%,图书情报院(系)次之,发表论文15篇,两类相加占总论文总量的93%,说明高等院校是IC研究的主力军,这不仅和高校人才密集学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关系,更主要的是IC作为一个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首先在我国各高校引进并实践,这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撑作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其实IC还是抓住机遇拓展图书馆服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习型社会,是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期待图书馆各系统同仁都加入到这个研究中来,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

2.3.2 作者发文量统计

某一主题的多产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作者对该领域进行跟踪研究,论文数量越多研究较深入,他的贡献也就越大。到数据库截至时间,合著的论文分别计算,发文3篇及3篇以上作者的情况(见表4)。

2.3.3论文合著情况分析

相对高产作者的信息,合著情况衡量论文的合作程度(见表5)。

IC研究集传统图书馆学、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又是从国外最先引进,要求大量查阅各类资料,汇聚集体智慧,相互间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协同发展,使研究的深度和规模加大。社会科学研究如果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甚至国际间的合作多些,会创造出更多实用性、超前性的科研成果。

2.4 研究获得的有关资助

通过对相关基金论文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与支持力度(见表6)。

表6是数据库中查到的所有标有“基金资助”的论文28篇,占同期相关文献总量的24.34%。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论文占总量9.57%,IC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从国家到省级、教委及高校的大力扶持和重视,这些资助吸引了研究者投身于该领域,获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

2.5 引文情况分析

IC研究115篇中除了4篇未查到标注参考文献,111篇论文共有参考文献958条,均参考文献8.63篇。

2.5.1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论文被引的作者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他们的研究反映了学科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IC研究相对高频次的被引文献(见表7)。

论文的被引时间大多在发表后的2、3年,IC论文被引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理论,较早发表在图书情报核心刊物上的论文被引的机会相对较多。

2.5.2 论文引文语种及来源类型统计

IC研究从国外及港台地区引进,需要研究者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扩大视野,收集和利用资料(见表8)。

IC文献的引文中期刊和网络资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见表9),IC研究中期刊是主要参考文献源,值得一提的是,该领域的作者群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大大超过了传统引文中的图书,因特网上学术文献资源日益丰富,传播速度极快,已经成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来源。

3 几点思考

鉴于“CNKI中国知网”覆盖面广,收集的学术信息较齐全,又提供了多元化的检索途径,使此次调查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但限于笔者的认知水平,以上分析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只能对有关情况做概略的归纳和描述,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3.1 IC研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基本是国外的,通过已经发表的论文来看,我国已经拥有了以高校为中心的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他们是我国IC研究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3.2 IC研究群体中,各系统和地区分布不均衡。高校图书馆对新的图书馆服务信息较为敏感,接触国外最新图书馆服务的机会较多,如果图书情报界跨系统间能够多一些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IC同样也可以在各类图书馆得到推广运用。

3.3 目前作者群主要是图书情报界,IC需要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支撑,还涉及管理学、知识产权问题、人力资源等各领域,IC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它需要从各自科研角度共同参与,不同思想交流,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

3.4 对IC概念、背景、实现方式、国外实践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诸多研究文献中能上升到理论层次或直接应用于服务评价实践活动及发展障碍和对策的研究还不多,各图书馆宜制定适合自己馆情的IC发展战略,还需要更多对实施层面相关理论问题的专深研究。

3.5 新兴的IC并不是追求潮流的一哄而上,它关注图书馆的发展,更是图书馆精神的重要体现。IC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它不完全要照抄照搬,也不一定是大兴土木,它是图书馆不断更新理念,引入新技术,使馆藏优化、提供更深层次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现代图书馆用户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超群.信息共享空间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J].现代情报,2007,(9).

[2]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

[3] 叶协杰.我国9种情报学核心期刊载文被引分析[J].情报科学,2007,(1).

[4] 倪代川.信息共享空间: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重要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08,(3).

[5] 张宜平.六种社会科学期刊论文计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6] 郦金花,苏新宁.近5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之影响[J].情报学报,2004,(10).

[7] 任红娟.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