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的思考

2009-09-02 08:09唐苏琼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唐苏琼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形式下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实际社会需求,指出了现有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同时,对创新型师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改革地方高校师范生人才选拔方式,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改革师范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改进教育实习模式,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

关键词:师范招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等师范教育应该如何培养更多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又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创新型人才,这是高师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为本,师范先行”,高等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又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等师范办学体制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的,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一直是通过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师资。这种封闭式的培养目标单一、集中,学生专业训练和专业思想都较强,较好地适应了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对发展教育事业、扩充教师队伍的要求,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师资。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从数量要求转向质量的提高。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师范院校内部显现惰性,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招生来源和毕业生出路都有很大的局限等。

同时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师范教育中长期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有一种观点片面地认为强调了“师范性”就会削弱“学术性”,更使师范教育前景不明朗,定位不高。由于培养教师的任务不够明确,教师职业还不具备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待遇,学生选择教师职业,也往往以增加就业机会为目的,使教育科学的研究与学习被贬于次要地位。

从师范人才的培养方案来看,师范人才的培养过多注重学科教育,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重视不够。我国目前教师理论和实践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大部分学校处在20%以下,甚至有些学校还不到10%,教学不再是以前的“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了,而是慢慢转向“以学生为本”,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新的变化,使学科专业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而对师范专业的要求更高。另外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实习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独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基本教育科研能力等都需要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现在的教育实习培养目标主要偏向于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其实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培养方案过于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走向职业自主化,而这些综合素质正是学生在今后漫长的教师生涯中面对复杂而多变的教学情境、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大锅饭的导师分配制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实习时间的安排上来讲,一般本科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通常是教育见习一周,教育实习七周。这种实习方式,见习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只能根据自身当时的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得到一定的启发。从教育实习的内容上,目前往往仅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很少有教学科研活动和行政工作实习等其他对学生今后的教师生涯非常重要的一些实习内容。

因此,需要实行多方面改革,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

一、改革师范生人才选拔方式,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

首先要改革师范生招生程序,争取师范生提前招生。提前招生,等于给有志于从事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录取机会,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去报考师范专业。其二,应该委托权威的测试机构对有志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做气质类型测试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的结果可以记入考生的电子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这样,高校可以从人才选拔环节开始,掌握先机,易于录取到高质量的、气质特点和性格特长适合当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对于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也起到一个源头性的推动作用。其三,可以继续扩大师范生上学免费的比重,吸引许多品学兼优且有志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年轻学子报考师范类院校。其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各高校的师范专业中广泛采取“2+2”模式,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通过这样的选拔,可以使许多年轻学子在经历大学初期的迷茫后,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的目标,这类学子转入师范专业后,可能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取得更好的成绩:二是通过这类“2+2”招收的学子,因为来自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学科背景,通过两年的学习后,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基础,再学习师范专业的知识,既有利于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师范人才,也有利于这类教师未来的发展。这样的教师进入基层教育,将更加适合未来教育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师范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

师范类学生入学时,可以按照师范类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统一培养,打通学科基础课程,适当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减少专业课程。低年级学生应该淡化其学科专业的影响,多教授学生综合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师范教育类课程,两年后再让学生进入到学科专业学习。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广厚实的基础知识,大类培养后,就避免了由于过早进入学科教育学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素质欠缺的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更宽的知识面、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优秀的综合素质以及更强的学科适应性和创造性。

与学科专业知识相比,教师的专业性更加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技能和艺术上,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教育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应该继续增高。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必须注重三点:一是要加大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比例,比如除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习、毕业论文以外,还可以在教学计划中设定具体见习环节,以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二是在寒暑假,可由学校组织去中学或者小学去支教或者是相关性质的实习实践,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同时也可缩短他们参加工作的适应时间,增强就业竞争力。三是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功能,大力发挥师范学生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功能,比如举行师范技能比赛、组织师德的论文撰写比赛等等。

在师范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教师职业信念的培养和社会公德的养成。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可以使学生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不断追求,从而进一步

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师范生就业后是为人师表的,其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职业信念的培养和社会公德的养成必须受到重视。

三、改进教育实习模式,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

现在的教育实习培养目标主要偏向于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和教育技能的训练。这种培养方案过于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缺乏引导学生走向职业自主化的内容。教育实习应该建立在实习生的需要和兴趣上,将实习生看成是一个准教师和正在成长中的学习者,鼓励他们在实习中运用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自己的设想,思考并坚定自己的从教愿望。同时,应该给学生建立发展创造性的环境,如设立一些教育实习方面的竞赛、科研评比等,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在教育实习中应该引入真正的导师制,即一个校内导师搭配一个校外实习基地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一个导师组带3~5名学生,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方向、导师组的特点等综合因素自主选择自己的导师组。自主选择导师组,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导师们更加亲近、更加信赖。导师组的导师应该从学生的模拟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全程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育人才。

推行教育实习全程化,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如果从师范生入学开始,每一个月或者每两个月进行一天或者半天的教育见习,导师组根据学生当时已经学习的知识,对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见习辅导,学生可以在自身知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心得,见习效果会更好。教育实习的时间应该延长为一个学期,经过一个完整的学期,学生可以掌握安排教学计划和班级工作计划、备课、编写教案、试讲、上课、实验指导、课后指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活动、进行教学专题总结、主持班主任日常工作、开班会、家访、个别教育、德育讲话、处理班级里发生的问题等一系列工作,对整个班级的一学期的教育工作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教师一个学期的活动和任务。这种全程化的教育实习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都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同时,在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育人才。

建立教师教育“高校一基础教育”联动模式提倡大学,特别是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培养新教师,培训在职教师,“高校一基础教育”联动模式,还可促成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科研和课题研究及参与指导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使师范生能经常定期到中小学校实习、见习、参观有了基地的保证,有助于师范生增加对中小学教育的感性认识,使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调动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增加教学科研活动,行政工作实习等其他实习内容。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可以获得与其他在职教师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问题意识,把学习与实践过程视为一个研究过程,积累所思所想,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行政实习可以以实习学校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行政部门为实习单位,全面了解中小学的教育运行方式,拓宽专业知识面。在实习过程中,导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熟悉实习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研究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情况、心理和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方法、知识结构与智能水平,学会如何创造良好的班风等非常重要却往往被忽略的隐性实习内容。内容全面的教育实习可以从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育人才。

四、加强师范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的目的是要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使自然对象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所以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学生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法及相关科目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很少有实际的中小学校教学及管理经验。这些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但是没有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浅,在教学科研方面没有积累,自身的知识也是缺乏实践检验的,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因此,这些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往往容易和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不容易准确掌握每个时期中小学学生的特点,不容易准确掌握每种版本的中小学教材的不同,不容易准确掌握各个阶段基础教育对教师要求的变化,也不容易准确了解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只有师范教师成为创新型人才,才能培养师范学生成为创新型师范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委派师范教师到中小学校、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等单位挂职锻炼的政策来加强教师对基础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时间为完整的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为宜。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应该通过听课、参与备课会、参与教研活动、参与教学管理、参与学生工作、参与班主任会议等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活动,或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的各项日常工作,充分了解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高教理论,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这种挂职锻炼还应该成为一种长期机制,以三至五年为周期,多次在不同类型的单位挂职,来保证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基础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步。师范院校还应该加强师范教师的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参加教育局举办的针对中小学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参加省市级中小学优质课的观摩与评比,主持或参与与基础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等。

师范教师的挂职锻炼,可以使师范教师广泛的开展实践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实践经验基础,让教师授课内容更加饱满,科研工作更加结合实际,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真正有用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发,有利于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培养。

责任编辑:周杨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