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君
由于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较低,观念相对落后,多年来,农村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在设计上仍然只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调技能”,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单一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一、作业繁多琐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怕哪一点没有问到,哪一点没有讲到,将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农村小学语文作业习题琐碎。主要表现在忽视汉语整体性、写意性的特点,随意化整为零,追求不必要的精细,综合训练太少,无思维价值的单项训练太多。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于繁琐,对学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二、作业枯燥封闭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眼睛只盯着课内、课本,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作业形式局限于做习题,有的只进行抄抄写写的书面练习。长期如此,无形中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如果一项作业既新颖又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那么学生通常会觉得这项作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生对于他们自以为有意义的作业,往往会认真努力、坚持不懈、富有创造性地完成。而对于那些他们觉得没有意义的作业(如将一个生字连续写30遍)常常草率从事,敷衍搪塞。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到处都需要运用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生课后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作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农村小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总是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作业,没有考虑到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掌握知识和技能水平有所不同。统一的作业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作业的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常常随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同一作业,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易如反掌,但对那些能力低的学生却可能极为困难。作业的难度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新内容的多少与教师曾给予的任何提示量。如果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往往感到迷惑不解,望而却步,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就会大为降低。目前,一些教师布置作业时没有注意应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取得高成功率;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教师布置的作业,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学生没有选择权,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做相应梯度的作业。
四、重复过多,缺乏趣味性
许多老师把机械重复的抄写、记忆当作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法宝。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强记句子的含义。
农村小学的作业设计往往忽视了趣味性,只求结果,不注意作业的呈现方式。作业的趣味性依赖于作业的呈现形式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言语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观察的、操作的和体验的。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其表现因人而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兴致勃勃地做作业,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然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更可能乐于做那些思辨色彩较浓的作业。并且同样水平的学生对作业方式的兴趣也不同,如理解词语,现在的作业方式就不容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如:“瞧,满桌的菜,竟是蛋的天下”,学生能用“竟”说话造句,也能解释,可教师偏让学生给“竟”找近义词。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学习主体,作业设计也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后作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独立性、有效性,才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