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枷锁歌唱

2009-09-01 09:03项筱刚
人民音乐 2009年8期
关键词:主题歌音乐创作作曲家

引言

从1969年至1972年,中国出现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八亿人民八部戏”的文化现象。电影生产的停滞越来越无法满足广大电影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从1973年起中国电影开始出现转机,两年左右相继产生了76部故事片。

在这些“难产”的电影中,依然可以寻觅到点点闪光的艺术探索之作,如《青松岭》、《闪闪的红星》、《创业》和《海霞》等。诸影片虽仍带有不可抹去的时代烙印,但在那个“带着枷锁歌唱”的特殊年代,它们还是突破了“四人帮”的“帮腔帮调”,给荒芜的中国电影涂上了一抹绿色。

相应的,这几部电影也为当时“无所事事”的作曲家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施展音乐才华的机会,使得听惯了“高、快、硬、响”音乐的中国受众顿觉“耳目一新”。

《青松岭》

1973年重拍的《青松岭》①,依然保持着1965年版浓郁的河北民间音乐风格。

1.作曲家

施万春,1936年生于河北省青县。中学时代开始业余学习音乐。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73年调至中央乐团创作组。1984年调至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主要声乐作品有:《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肖像》等。其中,1978年为女高音独唱创作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以其新颖的和声色彩和真挚忧郁的情感融化了“文革”后人们冰冻的心。主要器乐作品有:管弦乐《节日序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民族管弦乐《版纳风情》、管弦乐《青春》等。

1965年涉足电影音乐创作,处女作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歌《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引起关注。此后,他的影视音乐作品开始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业内的认可。

主要影视音乐作品有:《青松岭》(1965/1973)、《贞女》、《孙中山》(1986,获第七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开国大典》(1989,合作)、《大决战》(1991)、《世纪之梦》(1999)、《传奇皇帝朱元璋》(2004)等五十余部。

施万春的电影音乐注重揭示人物心灵,并勇于创新。他为《孙中山》所做的音乐以传统和现代音乐手法的结合,使背景音乐同影片内容、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统一的风格。同时,他的作品较注重“音画对位”,如《孙中山》中六次战役的音画关系。

2005年施万春荣获中国电影百年电影音乐创作特殊成就奖。

2.音乐分析

《青松岭》的音乐由主题歌《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和其他器乐部分组成。

施万春在接受此创作任务之后,随摄制组到达河北承德附近,跟当地一位唱皮影的民间盲艺人学习皮影戏。于是,该片的音乐里不乏皮影音乐的滑调。由于初涉电影音乐创作,作曲家“还不太懂电影和音乐的关系,每一段写得太完整,反而把画面给支离了,可能是主题歌弥补了不足”②,但是该片音乐最终还是将年轻的施万春推上了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舞台中心。

影片中的音乐呈现出皮影音乐,特别是唐山派皮影戏的音乐特点。在片中,作曲家主要利用旋律大跳大滑的手法,来表现解放初期河北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和乐观豪迈的进取精神。尤其是主题歌兼具抒咏和谐谑的风格,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特别是到该曲高潮处出现的驻逗,更加显现出活泼、欢快和清新的特点,令人回味。

自1973至1977年,为了满足“工农兵”的需求,经改编后的《青松岭》电影音乐曲谱陆续付梓出版,再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片音乐在受众中影响之广。

《闪闪的红星》

在1974年拍摄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中,作曲家傅庚辰创作的电影音乐做到了用音乐来诠释画面。

1.作曲家

傅庚辰,1954年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至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员。1961年调入“八一厂”作曲组,开始了他的电影音乐创作生涯。

傅庚辰的电影音乐处女作是1962年的影片《英雄坦克手》的配乐。翌年,为影片《我们都是神枪手》创作了主题歌《我们是英雄的神枪手》。然而真正奠定他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地位的当属其1964年为影片《雷锋》创作的音乐。在多次深入生活后,他为该片谱写了主题歌《雷锋,我们的战友》和插曲《为社会主义大厦多添一块砖》等四首歌曲。尤其是《雷锋,我们的战友》在受众中广泛流传。随后的影片《地道战》的创作再次取得了成功,特别是主题歌《地道战》和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前者是斩钉截铁的进行曲风格,后者是清新抒情的民间歌谣体风格,阳刚与阴柔相间,共同构筑了该片独树一帜的音乐性格,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成功代表。

“文革”期间,傅庚辰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先后于1974年、1976年为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和《南海长城》创作音乐。在那个创作空间极度狭小的特殊时期,他仍保持着一个作曲家可贵的艺术创作热情。尤其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创作,在当时的民间流传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流行歌曲,在给当时沉闷的文化生活送去一线生机的同时,也给作曲家的电影音乐创作之路竖立了一块醒目的里程碑。新时期以来,他又相继为《挺进中原》、《梅岭星火》、《風雨下钟山》等多部影片创作音乐,继续活跃于电影音乐创作的前沿。

很显然,傅庚辰的电影音乐创作跨越了中国电影音乐史上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且在各阶段都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代表作品。他的电影音乐创作扎根于民间、来自于生活,尤其是他能够根据电影文本的要求,在创作中努力凸显影片发生地域音乐的“乡土气息”,使得他的电影音乐与影片所营造的氛围相吻合。

2.音乐分析

《闪闪的红星》的音乐由主题歌《红星歌》、插曲《映山红》、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和其他器乐部分组成。

主题歌《红星歌》采用了进行曲的体裁,表现了革命队伍势不可挡的大无畏精神,堪称影片音乐创作的灵魂。歌曲以合唱的形式,在影片中以不同面貌先后出现三次,形式依次是“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和“混声合唱”。和“十七年”的不少电影主题歌一样,该歌曲贯穿全剧,将一名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红军战士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于银幕之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插曲《映山红》也在影片中起到了加强全剧结构力的作用。歌曲的音乐素材来自江西兴国山歌,塑造了冬子妈这个温柔而坚强的女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歌曲在影片中共出现两次:前次是女声独唱的形式,出现于冬子妈告诉冬子“当岭上开满映山红时红军就回来了”之时,属于“生活中的演唱”;后次是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的形式,出现于冬子妈英勇就义时,属于“画外音”。前次似是一首深情的思念曲,尤其是结尾停留在羽调式上,更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后次则更像是铿锵有力的就义歌曲,显得悲壮而从容。大致相同的旋律,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音乐情绪,可见作曲家在电影音乐创作中运用“性格变奏”③手法的驾轻就熟。

《红星照我去战斗》是一首抒情男声独唱歌曲。傅庚辰凭借着创作灵感,根据分镜头剧本“两岸青山,一湾绿水,一叶竹排,顺流而下”的描述,将一个“过场戏”发展成为一幕“重场戏”。歌曲采用了带前奏的民歌一段体的结构,由两段组成。第一段共六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在十度的音域之内描绘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清新画面;中间的两个乐句在中低音区徘徊,为即将到来的后两个乐句做了铺垫;最后两个乐句基本上原样重复了歌曲的前奏部分,在结构上与前奏部分形成了首尾呼应,并将歌曲推向高潮。第二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做了扩充和发展,似是该曲的一个小尾声,使得歌曲最终在高亢、嘹亮的旋律中结束。歌曲借鉴了赣南采茶戏的音乐语言,尤其是古筝、竹笛和弦乐合成的前奏,配合银幕上的画面,达到了音画统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片中《红星歌》和《映山红》还是该片器乐部分的两个性格鲜明的主题——“冬子主题”和“冬子妈主题”。再加上“胡汉三主题”,共同构成了全剧电影器乐的骨架。其中,“冬子主题”出现最多,在影片中随处可见,且每次都以不同形式、性格和形象亮相。“冬子媽主题”始终伴随着冬子妈和革命群众的言行举止。因此,它也是群众的主题。而“胡汉三主题”则以狰狞、丑恶的音乐形象,从反面映衬了“冬子主题”和“冬子妈主题”。

由于该片产生于法西斯文化专制的时期,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烙印。表现在音乐创作方面,主要是对两首革命历史歌曲的借用——《东方红》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说此时代烙印较明显,但却丝毫没有令人感到乏味,这也充分说明了傅庚辰的电影音乐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创业》

1974年秦咏诚为影片《创业》谱写的音乐,凸显出作曲家扎实的旋律创作功底。

1.作曲家

秦咏诚,1933年生于大连。14岁开始发表歌曲。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1954年进作曲研究生班及苏联专家配器班深造。1956年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1978年后历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院长。

秦咏诚谱写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交响诗《二小放牛郎》(1959),声乐协奏曲《海燕》(1963);小提琴曲《海滨音诗》(1962);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1964),《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1972),《我和我的祖国》(1985);电影音乐《创业》(1974),《元帅与士兵》(1981),《情天恨海》(1989)等。

1964年秦咏诚赴大庆深入生活并创作了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该曲以铿锵的节奏、昂扬的旋律,塑造了新中国石油工人的豪迈进取、乐观向上的崇高形象。尤其是经歌唱家刘秉义演绎后,此曲更是成为60年代的经典代表作品。而1972年完成的颂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通过领唱部分“呼唤式”的旋律和“上五下四”的旋律进行,表达了作曲家对领袖的深情厚意和无限崇敬。1985年,他将小提琴曲《海滨音诗》A段主题改作逆行,于是就有了主题呈下行趋势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由此不难发现他的音乐创作“声乐主题器乐化,器乐主题声乐化”的特点。

在秦咏诚的作品中,以歌颂“祖国”和“大海”的题材居多。海滨生长环境和对祖国之爱,使得他的音乐作品首先在题材上具备了广泛的受众面,为作品广泛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音乐分析

《创业》的音乐由主题歌《创业歌》,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明天定叫油龙还》、《天涯万里飘油香》和其他器乐部分组成。

为了写好该片音乐,他曾两次重返大庆油田、两次去玉门油矿,一边了解石油工人的生活,一边收集创作素材。为使影片具有当地风格,在西安学秦腔,在兰州学花儿,历时一年完成了该片的音乐创作。

相比之下,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在该片音乐中显得尤为突出。首先,表现在词曲结合方面。如歌曲A段的第一、二乐句——“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不论是旋律节奏还是语言节奏都极为吻合。其次,此主题原型为陕北民歌《蓝花花》,作曲家将民歌中上四度音程“a、d”作为全曲的动机,而民歌的深入人心又为该曲的广泛传唱打下基础。再次,全曲的A、B段之间有着较强的结构力:A段深情、B段雄壮;A段主题句首为上行四度音程、B段主题句是A段主题句首上行四度音程的倒影;A段主题是跌宕的切分节奏、B段主题是极富张力的附点音符……诸方面的恰到好处,有力地表现了石油工人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

很显然,在该片的音乐创作中,由于题材的需要,音乐的语汇、风格主要吸收了陕北信天游、秦腔音乐和甘肃花儿的特点,尤其是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

尽管影片《创业》音乐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文革”的色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广大受众对该片音乐的喜爱,“文革”后秦咏诚将其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海霞》

1975年,作曲家王酩为影片《海霞》创作的具有浓郁渔歌风格的音乐,令该片散发出清爽而新颖的地域色彩。

1.作曲家

王酩,195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任中央乐团创作员。

1973年底,王酩为影片《海霞》创作音乐,从此与电影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该片音乐清纯、质朴,突破了“四人帮”的“帮腔帮调”,在当时的乐坛显得独树一帜。1975年为影片《黑三角》创作的音乐,突出了音乐色彩和音响效果。尤其是该片的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更是以清秀、甜美之灵气征服了受众。他的创作侧重于“采用了比较概括地表现某种情绪及音乐形象的写作手法”④,故此间可视作他电影音乐创作的第一阶段。

“文革”后的几年,是王酩电影音乐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也是他电影音乐创作的成熟期。尤其在1979年,陆续为影片《小花》、《樱》和《瞧这一家子》创作音乐。其中,《小花》的音乐和《樱》的插曲《妈妈,看看我吧》影响较大,特别是《小花》。在该片中,音乐大胆地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并在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和插曲《绒花》中采用了“口语化”的创作方法,犹如人声的叹息。这两首歌曲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以及他为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谱写的插曲《青春啊青春》,于1980年入选“十五首群众最喜爱的歌曲”,使他成为这一时期名噪一时的作曲家。

进入80年代后,王酩开始了电影音乐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他电影音乐创作的高产期。从1980年起,他相继为影片《他们在相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沙鸥》、《知音》、《红楼梦》等多部影视剧作曲。其中,《他们在相爱》的插曲《祖国啊,春常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插曲《角落之歌》和《知音》的同名主题歌,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并使得诸歌曲的演绎者李谷一、朱明瑛等人也成为这一时期独领风骚的一代歌星。

2.音乐分析

《海霞》的音乐由两首插曲《渔歌》、《渔家姑娘在海边》和其他器乐部分组成。

《渔家姑娘在海边》是一首抒情、豪放的女声领唱的小合唱歌曲。歌曲的音乐素材来自于福建汕尾渔歌,吸取了福建、广东民歌的元素,塑造了一群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在海滩上织网和操练的音乐形象。该曲也是个结尾部分带有扩充的单乐段结构。歌曲的第一段是女声独唱,第二段为女声二部合唱。不同的是,第二段在结尾处做了补充终止的处理,以衬词“哎”将音乐补充发展了六小节,令人回味。特别是歌曲第一和第二小节连接处的八度大跳,在歌曲的开始处就强调了大海的无边无际和渔家姑娘的浪漫情怀。而随后多次出现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装饰音的运用,更是突出了该歌曲的渔歌特点。此曲极大地延伸了受众的视觉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音乐与画面的融会。

为了创作该片音乐,王酩曾深入生活,并“着重地注意了解决塑造海霞这个人物的音调问题”⑤,最终创作出了旋律轻扬、富有女性柔美特点的海霞主题。该主题仅为五小节,素材来自于一首性格鲜明的4/4拍的渔歌,尤其是第一小节的四度上行,洋溢着青春的跳跃和积极向上的动感。

作为对海霞主题的对比和补充,王酩还为影片谱写了其它几个音乐主题,如欢腾热烈的“丰收”、中西混合乐队演奏的“出海”等。如果将全剧音乐比作一个庞大的“变奏曲”的话,那么海霞主题就好似一个抒情悠扬的“主部”,而这几个音乐主题也就好似该变奏曲的“插部”。也许作曲家在创作时,潜意识中依然保留着纯音乐的思维。这也是该片音乐后来能被改编成同名管弦乐组曲的原因吧。

结语

电影音乐和纯音乐一样,都必须遵循艺术的客观发展规律。“文革”期间的恶劣条件下,上述音乐家仍然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良知,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这几部电影音乐作品的来之不易,也就更能体察到几位作曲家的真诚情怀。

历史是客观的。

“文革”并没有影响到此时期优秀电影音乐的广泛传播,相反只会越发地映衬出“带着枷锁歌唱”的中国作曲家们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待到这几部电影音乐作品完成后,已距离“四人帮”倒台为时不远了。而这几部电影音乐本身所取得的成功和形成的冲击力,已经在冥冥之中召唤着中国电影音乐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①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73年作曲家再次为重拍版影片《青松岭》修改音乐。

②邹波《中国音乐有段大大的空白——访施万春》,豆瓣网《小组》,2006-11-24 14:35:28。

③傅庚辰认为:电影音乐的主题变奏“分为华彩变奏和性格变奏两大类。华彩变奏就是加花、装饰,但不改变音乐的基调;性格变奏则要改变音乐的性格和气质。”摘自傅庚辰《电影音乐漫谈》,《解放军歌曲》,1983年第3期。

④⑤王酩《要允许探索》,《电影艺术》,1980年第7-8期。

项筱刚 中央音乐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主题歌音乐创作作曲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等 我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